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总结2024年工作,部署2025年主要任务。会议提出,2025年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

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碳市场建设是推动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主要工具。碳市场具有控排企业履约、碳资产价格发现、碳资产创新的功能;完善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和认证制度是则碳“双控”制度实施的底层逻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建立国际统一的碳足迹管理和碳标识认证标准,是规避贸易壁垒、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碳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碳足迹管理和碳标识认证标准也成为全球范围内“新型基建”的重要形式。

按照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战略,将分阶段、有步骤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更多重点行业;逐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配额分配方式,逐步提升有偿分配比例,使碳价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碳减排成本;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交易方式,进一步提升市场活跃度,完善价格发现功能。

1

我国碳市场流动性不足、金融属性欠缺

全国碳市场运行三年以来,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初步构建系统的碳市场管理体系。在控排企业履约方面,通过设定明确的碳排放配额,促使企业承担减排责任,推动企业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碳市场交易活动已经开始反映碳排放的相对价值,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一定的价格信号。一些企业开始探索碳配额质押融资、碳托管等创新业务,为碳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活力。

我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较低,流动性明显不足。过去三年我国碳交易总量仅为5.55亿吨,远低于欧盟每年约90亿吨的交易规模。由于我国碳市场建设是履约驱动,控排企业对碳市场的认识和参与意识不足,缺乏有效的碳资产管理策略,仅仅将碳交易视为一种合规义务,而非潜在的商业机会。碳市场交易机制不够灵活,交易产品单一,主要集中在碳配额现货交易,缺乏碳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来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多样化需求,限制了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我国碳资产价格目前在100元/吨左右,与欧洲500元/吨的价格存在较大差距。政策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碳价格的波动,导致价格不能准确反映碳排放的真实成本和市场供需关系。市场流动性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价格发现功能的缺失,使得碳价格信号扭曲,无法有效引导企业的减排投资决策和资源配置。

我国碳市场的金融属性相对较弱,金融创新不足。当前,碳金融产品种类有限,难以满足市场参与者的风险管理和投资需求。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滞后,使得企业和投资者无法有效对冲碳价格波动风险,限制了碳市场与金融市场的深度融合。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的程度较低,缺乏专业的碳金融服务团队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对碳市场的支持力度有限。

碳足迹管理体系、碳认证制度不健全。我国在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碳足迹核算标准尚未统一,不同企业采用的核算方法和边界设定存在差异,导致数据缺乏可比性和准确性。碳足迹数据收集和管理难度较大,企业缺乏完善的数据收集渠道和管理系统,数据质量难以保证。碳标识认证制度不完善,认证流程不规范,消费者对碳标识的认知度和信任度较低,使得碳标识在引导绿色消费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024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发布与国际接轨的国家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初步构建,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初步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衔接取得积极进。

2

推动碳市场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1)扩大市场规模与提升流动性

拓展行业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将更多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纳入其中,如钢铁、化工、建材等。这些行业碳排放量大,减排潜力高,其纳入碳市场将显著增加市场参与者数量和碳配额总量,提升市场规模效应。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和配额分配方案,确保市场公平性和有效性。

优化交易机制与产品创新。简化碳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引入多样化的碳交易产品,如碳期货、碳期权、碳远期等金融衍生品,丰富市场交易工具,满足企业和投资者的风险管理和投资需求。加强碳市场交易平台建设,提升平台功能和服务水平,提供实时的市场行情、交易信息和数据分析,促进市场交易活跃。

(2)健全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减少政策对碳价格的直接干预,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碳配额分配制度,增加有偿分配、市场化分配比例,如采用拍卖等方式,使企业根据自身减排成本和市场预期自主决定碳配额获取方式,促进碳价格真实反映碳排放的稀缺性和减排成本。

加强市场监管与调控。建立健全碳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市场交易行为的监督管理,防范价格操纵、内幕交易等不正当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同时,密切关注碳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建立价格调控机制,当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确保价格稳定,为市场参与者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

(3)强化碳市场金融属性

积极推动碳金融创新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多样化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开展碳资产证券化业务,将企业的碳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产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推出碳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于低碳项目和碳市场;发展碳保险,为企业的碳减排项目提供风险保障。

培育金融市场参与者。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和培训,提高其对碳市场的认识和参与能力。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设立专门的碳金融业务部门,培养专业的碳金融人才,建立完善的碳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碳市场,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提高碳市场的资金供给和市场活跃度。

(4)完善碳足迹管理体系

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碳足迹核算标准,统一核算方法、边界设定和数据要求,确保碳足迹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积极参与国际碳足迹标准制定工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碳足迹管理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加强数据管理与认证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碳足迹数据收集、管理和披露制度,加强企业碳足迹数据的监测和审核,提高数据质量。完善碳标识认证制度,规范认证流程和标准,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确保认证的公正性和权威性。通过宣传和推广,提高消费者对碳标识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推动企业加强碳足迹管理和减排工作。

3

碳足迹管理和碳标识认证是碳市场底层资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近年来,产品碳足迹是全球贸易壁垒的关键。欧盟等近几年陆续出台的立法对企业及产品的碳排放和碳足迹管理也开始进行监管,如《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碳边境调节机制法案》《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等。

我国建立完善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标识认证制度,有助于企业准确核算产品碳足迹,满足国际市场碳要求,避免因碳排放问题而遭受贸易壁垒,保障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顺利出口,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我国可以积极融入全球碳市场建设。2024年11月12日,COP29会议批准了6.4条款,是全球统一碳市场建设的历史时刻。6.4条款将使中国的CCER机制、碳信用交易等与全球市场接轨,一方面可以获得绿色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国际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向全球输出中国碳信用,提高碳资产估值。

订购推荐 |《绿证与碳资产管理》重磅上市!

(附最新目录)

在国家“双碳”战略与市场改革推动下,我国绿电、绿证、碳资产三个交易市场日臻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不仅为企业带来挑战,也酝酿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可以料定,在企业未来的资产负债表中,绿证、绿电、碳资产将是重要的指标。推动资产升值、降低市场交易风险、提高无风险套利水平是新时期能源企业的必备技能。

在电-证-碳市场交易的“量价”变化中,如何准确理解国家政策内涵、把握电力市场改革的方向、研判市场交易的变化趋势,也考验着参与企业的智慧。为助力能源企业跟踪国内外“电-证-碳”市场政策变化、市场格局,及时全面洞悉市场交易变化,创新碳资产管理模式,辅助企业决策,领航智库重磅推出《绿证与碳资产管理》(双周研究报告),为企业资产管理赋能。

板块构成

六大板块囊括行业动态

政策研究 市场分析 全球视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电力市场与

绿电交易

2.绿证政策与交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碳市场政策

与行情跟踪

4.电-证-碳

智库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碳资产管理

创新与实践

6.全球碳市场交易

行情与动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报告特色

01

时效保障

每月中、月末,半月度行业洞察报告准时送达。

02

信息面广

内容涵盖绿证、绿电及碳市场政策汇总与深入解读、消费情况、交易数据、市场表现等。

03

洞察力强

报告提供数据分析、信息梳理,精选专家观点,深入政策解读,为您提供决策支持和智慧启迪。

04

颗粒度高

报告基于海量信息统计和观察数据,可为战略团队规划决策提供参考。

05

国际化视野

总结国际重大政策成果,提炼国际热点报告精华。

《绿证与碳资产管理》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实现,服务能源企业投资决策,秉承“研究创造价值”的理念,力求时效性、专业性、准确性,做能源行业案头必备参考资料。

订阅垂询:010—67189076

添加研究员微信:energyobserve

地址:北京市领行国际大厦3-2-1201

添加研究员微信
获取年度订购优惠

(备注单位+姓名)

【报告展示】

最新一期报告摘要、目录如下,获取报告完整内容请文末扫码添加研究员微信,获得订阅优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