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你是否曾经在吃早餐时,发现与父母有着截然不同口味的选择?他们喜欢传统的中式早餐:馒头,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稀饭和几口小咸菜;

而你,更倾向于选择西式的早餐:一片香脆的全麦面包,搭配口感浓郁的培根火腿,或是独具特色的牛油果、果酱等丰富配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为何面包馒头的制作工艺如此相似,却会因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产生截然不同的风味?又是什么让谷物成为了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关键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西方吃面粉的差异

自古以来,人类对食物的探索从未停止。在东西方不同的土地上,人们用各自的智慧和实践,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美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东,小麦是最早被人们食用的谷物之一。那时人们将小麦摘下后,用石头敲碎成粉,然后加水煮一下就直接吃了。

有时候,他们制作的量过多,就会把剩余的面糊烧干制成面饼。一次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这种面饼非常美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节省燃料,他们将面糊铺在石头上,让太阳直接“烧烤”,从而形成了最初的面包。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古埃及时期,面包的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相传,有一位酋长的妻子非常粗心,家里的粮食经常剩下许多面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面团变酸了,正要扔掉时,酋长发现了这个情况,舍不得让妻子浪费,就将酸面团烤熟吃掉了,结果发现,这种变酸的面团做出来的面包更加松软美味。

从此,人们每次吃“太阳烤饼”前都会让它发酵一下,这种做法逐渐流传开来,影响了整个欧洲的面食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面食的起源同样有趣,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一个“发明家”,他发明了许多东西,其中之一就是馒头。

当时人们吃的主要是大米和其他谷物,对于面食的了解并不多,诸葛亮将面粉发酵后蒸熟,变成了现在的馒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朝时,人们开始吃蒸饼,也就是现在的包子,这是因为中国人喜欢用水作为烹饪介质,通过加热陶器蒸出了馒头,既蓬松柔软,又不会像面包那样容易被炉火高温烤焦。

那么,为什么东西方在吃面粉时会有这样的差异呢?这与他们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西方人喜欢吃烤制的食品,因为他们生活在气候干燥的地方,火力旺盛,适合烤制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中国人生活在气候湿润的地方,水资源丰富,所以他们选择了用水蒸煮食物,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温度,避免食物被烧焦。

此外,用水蒸煮食物还有许多其他优点,它可以使食物受热更加均匀,避免了食物外焦内生的情况。同时,蒸煮食物还可以更好地保持食物的营养成分,使食物更加美味可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你都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面食,如中国的包子、饺子,法国的长棍面包、披萨等。

小麦从中国西域传入

自古以来,小麦就是人类重要的主食来源之一,其驯化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500年至前10500年间,起源于西亚的两河流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小麦在中国的种植和传播历程却鲜为人知。

小麦最早起源于西亚的两河流域,经过长期的演化和发展,形成了两种主要的栽培品种: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粒小麦逐渐传播到伊朗高原北部与里海东南部之间的河谷地区。

在这个地区,二粒小麦与当地野生的粗山羊草发生杂交,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广泛种植和食用的六倍体小麦,也称为普通小麦或面包小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麦的传播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传入中国。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青铜时代晚期,小麦可能在这一时期通过欧亚草原通道或者绿洲通道传入中国。

由于中国东部地区气候湿润,春季降水较多,这并不利于小麦的生长。因此,尽管小麦已经传入中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得到广泛的种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麦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到了秦汉时期才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黄河流域,小麦的种植逐渐取代了其他农作物,成为当地居民的主食之一。

这是因为小麦是冬种夏收的作物,正好可以与当地的粟等农作物进行轮作,有效解决了青黄不接时节的口粮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随着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与之配套的面粉加工技术和面食制作方法也得到了发展和普及。

小麦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黄河流域,小麦的种植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得以多样化,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随着小麦种植技术的传播和普及,面食制作技术也在各地得到了推广和发展,为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馒头与面包的历史渊源——蒸还是烤?

在中国的美食地图上,有一个特殊的存在,那就是馒头,它既可以是早餐的主食,也可以是夜宵的小点,无论是北方的实心馒头,还是南方的甜味馒头,都深受大家的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你知道馒头是如何诞生的吗?又是如何与面包区分开来的呢?

在距今一万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同时出现了植物耕作行为,并逐渐驯化培育出了中国的本土农作物:小米和大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种作物几乎没有面筋蛋白(麸质),所以即使磨成粉加水揉捏,也因没有黏性而不会像小麦面粉那样聚合成团。

因此,小米和大米可以煮着吃,也可以蒸着吃,就是没有办法像小麦粉那样揉成团烤着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万年前,中国人就烧制出了陶器,用来盛放和烹饪食物,并且学会了在陶器里加水,将食物用水煮熟。

然而,初期陶器表面较为粗糙,使得高淀粉食物如大米、小米在烹饪时常黏附其上,容易糊底,造成食物浪费、清洗困难,甚至可能导致烹饪器具破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人创造性地发明了陶甑,用蒸汽加热食物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因此,蒸这种烹饪方式,被中国人推广开来,并不断改进,后来还出现了更方便耐用的竹木制蒸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铜器、铁器时代的发展,中国汽蒸炊具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地被用于食品烹饪与加工。

那么,既然中国人已经有了丰富的烹饪方式和炊具,为什么还要引进小麦这种新的农作物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小麦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而且小麦的适应性非常强,无论是在寒冷的北方,还是在炎热的南方,都可以种植。

小麦很快就成为了中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小麦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人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怎么做好呢?是像烹饪大米和小米那样蒸煮,还是像西方人那样烘烤呢?

这时候,中国人的智慧再次发挥了作用,他们发现小麦面粉在蒸煮的过程中,会变得非常柔软,而且富有弹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他们将小麦面粉制成面团,然后放在蒸笼上进行蒸煮,于是就诞生了馒头。

馒头诞生后,很快就在中国各地流行起来,它不仅美味可口,而且易于消化,非常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馒头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日常所需的能量和营养。因此馒头迅速成为了中国主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西方人的做法却与中国人大不相同,他们将小麦面粉擀成面皮,然后包裹各种馅料,最后放入烤箱中进行烘烤,于是就诞生了面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包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他们的主食,还是他们的节日食品。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小麦面粉,中国人选择了蒸,而西方人选择了烤呢?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人讲究"蒸"的烹饪方式,认为蒸出来的食物更加原汁原味,营养丰富,而西方人则注重"烤"的烹饪方式,认为烤出来的食物更加香脆可口。

此外,中西方的炊具和烹饪技术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发明了陶甑和蒸笼,这些炊具非常适合蒸煮食物,而西方人则发明了烤箱,这些炊具非常适合烘烤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它们的原料都是小麦面粉,但是由于烹饪方式和技术的不同,使得它们在口感、风味和形状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也正是中西方饮食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推动中华美食乃至世界美食的繁荣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彼此的饮食文化,同时勇于创新,让美食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