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幸福,因素很多,但归根结底,靠的是钱和情。
有钱是底气,有情是暖气,缺一不可。
当我们到了七十岁,成为了家庭里辈分最高的人,很多筵席都要邀约到场。看到子孙的难处,也老想着,帮一点是一点。
但是别忘了,守住自己的本分,不要因为仁慈的行为,困扰晚年的生活。
根据现实情况,我们总结出一个社交的规矩:钱不借三人,礼不随四家。
01
钱不借三人,学会守财。
古人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一般情况,来借钱的人是熟人;能够准时还钱的人,是值得信任的人。
年轻的时候,通过借钱,能够结交到朋友,识别朋友,也促进事业的发展,好处很多。
但是到了晚年,来借钱的人,往往会动机不纯,需要提防,哪怕对方是你的儿女。
第一,好吃懒做的亲友,还不起钱。
我的一个老表,四十多岁,没有娶妻生子,独自生活在农村。
他以开垦果园的理由,找了几家借钱。
大家都以为他要改变命运了,慷慨解囊。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发现他家的锄头都生锈了。果园的痕迹都没有。
向他讨债,他也承认自己借钱了,但是家徒四壁,无法归还。
一些亲戚向老人借钱,有一种潜在的动机——等老人过世之后,就变成了一笔说不清的账。不还也无所谓。
或者存在另一种动机——把钱借到手,反正自己也是光棍一个,等自己过世了,那就讨债无门。
有一个词语,叫“人死债消”。悟透了,你就知道不应该借钱了。
第二,私心很重的儿女,没有打算还钱。
自从儿女结婚,单立家庭之后,父母和儿女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人,而是几个小家庭了。
万一儿女遇到难处,就向父母借点钱,这是可以的。以后儿女也会回报,不吃亏。
对于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钱,花不完,都是儿女的,借和送的区别不大。
对于多子女家庭来说,父母的遗产是大家要分配的。若有人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就借走了,那就是“贪”,算计“大家庭”。
因而老人要搞清楚,自己有几个子女,他们的品行如何。不要把钱借给了贪婪的儿女,到头来自己养老困难。
最可恨的是,父母把钱借给一个儿子,而父母病倒,就要几个子女一起凑钱。这是很严重的家庭内耗。
通常,子女借钱,应该所有的子女都到场,起码应该一起商议、知晓,避免内耗。
第三,使劲套近乎的人,往往是骗子。
“无事不登三宝殿”,那些对老人阿谀奉承,看起来比儿子还亲的人,应该是另有所图,别有太多的好感。
防骗,这是老人应该有的警惕,也最好不要让陌生人、商人等进门做客。
守好自己的钱财,小气一点,冷漠一点,自己才有保障。
02
礼不随四家,学会守情。
《礼记•曲礼上》有言:“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老人常常是宴席上的座上宾。晚辈升学,买房,开店,满月,结婚等,都会邀约,也最好的到场,体现客套。
如果你细算一下,可能一个月随礼的开销,都过千了。对于收入不高的老人来说,确实是一个负担。
随礼本身,是为了增加人情味,否则就是变味的筵席,不去不管,也罢。
我的姨奶奶,退休之后,和老同学,老同事,都玩得来,常常聚会。
老同学、老同事的子孙有什么喜事,姨奶奶都会到场。到一些节假日,随礼开销好几千。
在姨奶奶七十多岁的时候,有好几个同学、同事都过世了。很明显,这些随礼,是没有人还了。他们的儿女,和姨奶奶压根就不认识。
有一次,姨奶奶搭车去广州,特意参加老同学的乔迁宴。顺便也看看老同学的新家。
一来一去,耗费了两千多。
家人说起这件事,就埋怨姨奶奶,都那么远的同学,还去管什么?人家的喜事,关你什么事?儿女也担心,这半路上出了什么漏洞,不可想象。
当姨奶奶生病的时候,交代儿女,哪些人是常常随礼的人。儿女哭笑不得,姨奶奶口里的人,儿女根本不熟悉,很多人都没有见过面。这以后要礼尚往来,几乎没有可能。
类似姨奶奶的人很多,他们总以为自己的人脉,对于子孙有用。不曾想,隔代如隔山,绝大多数的关系,人走了就没有了。
可见,有四种礼,无需去随。
一是遥不可及的人,从空间距离上看,已经断交了。
二是不会深度交往的人,应该在晚年慢慢断交。
三是总是想办法敛财的人,他的喜宴都没有必要参加。
四是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同学的子孙等,只要不是世交,都可以少交往。
人老了,真正能够帮助你的人,是你的亲人。遇到大事,终究是靠儿女。
如果老人钱多,喜欢随礼,那就隔三差五给子孙一个红包,比给外人更实惠,肥水不流外人田。
03
七十岁的时候,问一问自己,还能活多少年?
活到人均寿命,那就没有几年了,很多关系,都会化为乌有,无需都拉拢。
活到一百岁,那就还有很多年,这钱更要守住,做好细水长流的准备。
也许你退休了,一个月几千块退休金都有,但是你别大意,这生老病死,动不动就是几万块,需要预留才行。
晚年,做好人情的减法,回归家庭,日子安安稳稳。
晚年,你对外人的小气,恰好是对家庭的大气。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