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环保大事年年抓,年年不消停。辽宁一家小作坊化工厂,竟然在7年里偷偷运作了4万吨工业盐酸。

深入调查后发现,背后一环扣一环的利益链,令人咂舌。然而,却无人在意这些工业盐酸偷排的后果有多严重?造成的恶果还有力回天吗?

“消失”的4万吨

工业盐酸在日常的认知中好像并不怎么常用,但其实我们日常的很多日用品中,都会有工业盐酸的影子。不管是用来清洁管道还是消毒除垢,工业盐酸都是一把好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西倒确实不分好坏,但到某些人的手里,效果可完全不同了。如果4万吨这种化工副产品悄无声息地被排放进农田和下水道时,事情是真的不妙了!

从2017年到2024年,辽宁锦州一家名为“文龙除垢”的小作坊化工厂硬生生的靠着一纸除垢剂名头买了超过4万吨工业盐酸。

老板高洪文嘴上说是用于生产,但实际这厂房就是个小作坊,生产条件极为简陋,根本就不具备大规模生产的条件,这个所谓的除垢剂生产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其中的大部分盐酸都被直接偷排。

一部分工业盐酸被偷偷稀释后灌入农田边的水沟;工厂地下的暗管更是直通市政污水管网,让这些毒液顺着城市下水道进入了整个水路循环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垃圾填埋场都成了盐酸的临时“储存站”。高洪文确实是个“人才”,他的手法相当灵活,就这样硬生生的向环境里排放了七年。

至于后果?一个黑心老板怎么可能考虑环境后果,将真金白银揣进口袋才是正事儿!

盐酸这种腐蚀性化学品不仅会损伤土壤,还可能通过水流污染更广泛的生态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手省钱,一手赚翻

有人可能会问,高洪文到底图什么?排放盐酸真的这么赚钱吗?

其实这背后的利益链,比偷排本身更耐人寻味。工业盐酸其实不值钱,每吨工业盐酸也就1块钱,但转运费却动辄数十万元。

这种高额差价让企业看到了其中的价值,成了不显山不露水的金矿。而且在运输环节里也充满了漏洞:运输公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运输合同中的地点多是虚假地址,很多实际的卸货点隐匿在乡间小道或者偏僻的空地上,完全没有正规的接收设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这些危险品的危害,根本就不在司机和运输公司的考虑范围内。

买方也心知肚明,他们不会主动追问运输过程中的细节,只需要确认货物送达,便立即安排排放。

更离谱的是,一些买家明明知道自己没有处理工业废液的能力,却仍然接下大量订单,只为了在倒卖中赚取差价

反正生产是不会生产的,这年头没点实力,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盐酸需求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交易几乎没有记录。买方和运输方大多使用现金交易,或者通过伪造账目掩盖事实。

一些司机在接受调查时,甚至声称自己只是“跑腿的”,对货物的去向一无所知。隐秘的交易之下,每个参与者似乎都能心安理得地分享这笔“脏钱”。

都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任凭监管部分再怎么细致工作,这些不法商贩也总会找到漏洞可钻!

毕竟钱是实实在在的,就算是被发现,罚上一笔款,大不了改头换面重头再来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宁愿偷排也不处理

企业偷排的动机说到底还是一个“钱”字。化工行业本来就是个烧钱的产业,处理工业盐酸的成本自然不低。

如果按照合法流程,一吨盐酸的处理费用就已经可以让小企业吃不消了。相比之下,直接排放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也是盐酸转运费之所以如此之高的原因所在。

高洪文化学学的或许不怎么样,但数学学的是真没问题,两相一算账,发现了其中的猫腻,这买卖太“划算”了。

一些人可能觉得,小企业不容易,少花点钱无可厚非。但如果换个视角来算这笔账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个人赚点钱确实无可厚非,但前提是不能影响环境,更不能影响子孙后代的利益!

再加上偷排导致的环境破坏、土壤修复以及水源净化等后续治理费用,远远超出企业原本节省下来的钱。长远来看,这种短视行为不仅害了公众,也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违法排污之所以屡禁不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违法成本低。在许多类似案例中,涉事企业或负责人被发现之后会面临罚款或拘留,但偷排行为往往已经持续多年,累积的盈利惊人。

辽宁的这家小厂就是活跃了7年才被立案调查的,这7年间,他们不断扩大盐酸购买量。排放的越来越多,对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大。万幸的是,正义虽然迟到,但没有缺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采访中,涉事人员辩解称,他们只是小规模生产,偷排也是无奈之举,甚至有人口口声声说,排放的人多了,我们只不过是小虾米而已。

这种自轻自贱的心态,其实反映了一个普遍问题:大多数小企业的眼里只有利益,在他们的认知中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行为,已经对环境造成了长期破坏的概念。

他们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其实破坏土壤和水体之后的代价,才是真正沉重的,只不过他们不关心,或者说就算知道,在同自己的利益比起来也不管不顾。

山东省枣庄的惨痛教训还不够吗?某企业非法倾倒大量危险废物,严重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当地政府迅速采取措施清理污染物,收取的企业赔偿金也有3485.78万元,但这几千万用于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和水体还远远不够,生态系统的完全恢复还不知道要过多少年。

大自然用了上百万年才给了人类今天这样的自然环境,可有些人却为了眼前一点蝇头小利,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将百万年来的自然馈赠毁于一旦,真的值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亡羊补牢还来得及吗?

再来说回辽宁锦州,现在污染区域的土壤已出现酸化和板结,农田几乎无法种植作物。

当土壤的酸性侵蚀达到一定程度时,想要恢复地力的难度无异于登天。就算是通过石灰和碱性氧化物,中和土壤中的酸性也只是第一步。

土壤的天然肥力,也是经过成千上百万年的沉淀形成的,一旦遭遇了人类的破坏,再好的良田也会荒芜。

就算是中和了土地中的酸性,也只不过由良田变成了可以生长植物的土壤而已,再想回到之前的肥力无异于痴人说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复杂的是地下水系统。一旦盐酸渗透到地下水,污染范围就不再局限于一块地,而是会沿着水脉扩散。

要彻底清理这种污染,需要监测、抽取污染水体和引入清洁水源。这种工程不仅费钱,而且耗时。

好在现在的技术进步让修复污染有了可能。有专家指出,如果能尽早采取措施,挖出受污染的土壤重新填埋或者引入适应性较强的植被,土壤的恢复速度会更快

只不过这些行动所耗费的资金和人力要比之前赚取的蝇头小利多的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是那句话,偷排的根源之一是违法成本低。这种低成本的“犯罪”必须被遏制。2023年,我国调整了环境污染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对类似案件从轻、从重、加重都作了明确规定。更严格的法律是打击环境犯罪的有效手段

但法律再严格也需要技术支持。排污监控的技术手段不能落后。实时监测系统、精准数据分析和危险品运输的全程追踪都应成为基础设施。这样一来,即便企业想偷偷摸摸,也难以逃过“法眼”。

关键环节的责任划分也要更清晰。不论是运输公司还是收货方,都应对危险品的流向负连带责任。只有让每个环节都对结果负责,违法者才会有更大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众参与,共护绿水青山

环境治理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偷排盐酸事件曝光后,很多居民通过社交媒体发声,呼吁更严格的监管。

居民可以通过积极参与举报和监督,推动环境治理的完善。这种互动也将倒逼企业更好地履行环保义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锦州盐酸偷排事件让我们看清了违法排污对环境的破坏,也更看清了在利益面前人心的不稳定。偷排者可能赚到了黑心钱,但他们最终还是要付出沉重代价。

环境保护不是一次性任务,而是长期的战役。只有法律严明、技术先进、公众参与,才能让那些打着小算盘的人不敢伸手,也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拥有干净的土地和清澈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