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妈最近食欲大减,整个人也没精打采的。
原来,自打听说身边的老王吃鸭肉,吃出了尿酸高的毛病,她就对肉类食物离得远远的。
别说鸭肉了,就连一向爱吃的鸡肉、牛肉也不敢多吃了。
“年纪大了,不能像年轻时那样想吃啥吃啥了。再说了,肉里不都是脂肪吗?少吃点,对身体好!”
胡大妈逮着机会就给老伴儿科普,劝他一起吃素。
没成想,短短一个月过去,老两口虽然瘦了不少,身体却每况愈下。
胡大妈时常感到疲乏无力,头晕眼花,老伴儿更是差点儿晕厥,吓得她赶紧把人送进了医院。
医生一查,问题出在营养不良上。
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适量吃肉是很有必要的。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才是健康饮食。医生的一番话,让胡大妈恍然大悟。
那么,哪些肉少吃无妨,哪些肉多吃有益?痛风患者在吃肉方面又该注意什么?
一、50岁后,少吃鸭肉?
不少中老年人爱吃鸭肉,觉得味美鲜嫩,一顿不吃就难受。
却不知道,鸭肉虽好,对50岁以上的人群而言,还是少碰为妙。因为鸭肉藏着几大“雷区”,吃多了要出大问题。
鸭肉最大的“罪状”之一,就是脂肪含量高。
特别是那层诱人的鸭皮,几乎全是油脂。
根据测定,100克鸭肉,平均含有13.8克脂肪,而同等重量的鸡肉,脂肪含量只有5.6克。
50岁后,基础代谢率明显下降,消耗的能量减少,再像年轻时那么能吃,热量很容易过剩。
一天三顿大鱼大肉,不知不觉体重就上去了。
另外鸭肉中的嘌呤含量高,平均每100克鸭肉,就含有90毫克左右的嘌呤。
这样的含量虽然不算特别高,但如果天天吃,嘌呤积累多了,还是易诱发痛风的。
你以为只有肉食含嘌呤吗?其实海鲜、啤酒也是嘌呤炸弹。
据悉,痛风患者平均每天摄入的嘌呤有7成来自动物性食物,海鲜占20%,而啤酒也有5%的贡献。
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平时嘴馋,没事就吃个烧鸭,喝点小酒。
结果没几年,尿酸居高不下,最后痛风缠身,苦不堪言。
等到发病了才肯收敛,就为时已晚,那滋味别提多酸爽了。
鸭肉还容易引起胆固醇升高,加重心血管负担。
100克鸭肉含有76毫克胆固醇,虽然不算太多,但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还是有些"超标"。
每天摄入超过300毫克胆固醇,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会增加23%。所以说,鸭肉再好吃,也不能贪嘴。
不过,也不是说鸭肉一点都不能碰。毕竟鸭肉营养丰富,适量食用还是有好处的。
只要掌握“三要三不要”,偶尔吃上一口,也无妨。
要选择瘦肉,不选肥肉。鸭腿、鸭胸脂肪含量较低,可以适当享用;鸭翅、鸭背脂肪太高,还是敬而远之。
要吃熟不吃生。把鸭肉煮熟煮透,寄生虫自然无处遁形。可以尝试清蒸、水煮等清淡烹饪方式,既健康又美味。
要少吃不多吃。中老年人每周吃鸭肉不宜超过2次,每次最好控制在50~100克。再搭配新鲜的蔬果、粗粮,吃出均衡营养,吃出健康体魄。
老话说得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50岁以后,再馋也要学会管住嘴,少碰那些高脂肪、高嘌呤的“雷区食物”。
不光是鸭肉,像肥肉、腌肉、炸肉等,也尽量敬而远之。
同时多吃鱼、蛋、奶等优质蛋白,再搭配新鲜蔬果,荤素兼备,营养均衡,才是健康饮食的王道。
关键还是掌握好度,适可而止。再好的食物,吃多了也要出问题。再差的食物,适量吃也无伤大雅。
二、50岁后,这2样肉少碰为妙
俗话说“吃肉补肉,吃菜补菜”,过了50岁,吃肉也是有学问的。
不少“问题肉类”,吃多了非但补不了身子,还能引起不好的结果,给健康埋下隐患。
1.腌肉
提起腌肉,不少人都会食指大动。香肠、腊肉、火腿,这些美味,是普通老百姓家家户户的餐桌常客。
别看它们味道诱人,吃多了是很伤身体的。
腌肉之所以如此美味,背后有个重要功臣——亚硝酸盐。
它能让肉类保鲜,还以让肉呈现诱人的红色,提升口感。但是长期实用,身体付出的“代价”也不小。
建议50岁以后还是少碰腌肉为妙。
实在想吃,也要控制在每周1次,每次不超过50克。
平时还以多吃些新鲜蔬果,多喝些茶,帮助身体排出有害物质。
2.肥肉
不少人爱吃肥肉,特别是中老年人,觉得肥肉软糯好嚼,比瘦肉更香。
其实不是这样的,肥肉吃多了,会加速血管“生锈”的,但是血管越来越堵,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肉类在高温条件下,脂肪、蛋白质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苯并芘、杂环胺等有害物质。
这些物质具有致癌、致突变作用,吃多了是要出大问题的。
以杂环胺为例,这种物质在350℃以上高温下形成,进入人体后会损伤细胞遗传物质,诱发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
经常食用烧烤肉的人,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比一般人高出2-3倍。
肥肉之所以软烂好吃,关键在于脂肪含量高。
这些脂肪,正好是心血管疾病的“帮凶”。
肥肉热量高,吃多了还容易发胖。超重肥胖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对于50岁以上人群来说,肥胖者心脏病发病率比体重正常者高出近1倍。
三、这些肉,营养价值高,50岁后多吃没错
前面说了那么多不能吃的,那50岁之后到底该吃点啥肉呢?
别急,下面就给大家说几样营养价值高、有益健康的肉类食品。
说起吃肉,鱼肉绝对是首选。鱼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堪称肉类界的“标杆”。
以100克鲈鱼肉为例,蛋白质含量高达20.3克,而脂肪仅有1.3克。相比之下,同等重量的五花肉,脂肪含量达30克以上。
鱼肉热量低,饱腹感强,吃了不容易发胖,还可以补充优质蛋白,一举两得。
鱼肉虽好,也不能吃得太多。另外像甲鱼、鳝鱼等所含嘌呤较高,痛风患者要少吃。
2.鸡胸肉
说到吃鸡,不是玩游戏,而是实打实地吃鸡肉。特别是鸡胸肉,也是中老年人补充优质蛋白的好选择。
鸡胸肉脂肪含量低,每100克仅2克左右,热量也不高,但蛋白质含量达20克以上,营养价值相当不错。
而且鸡胸肉结构紧实,口感弹嫩,嚼劲十足,对改善肌肉流失、增强咀嚼能力都有好处。
鸡肉中含有的铁、锌等微量元素,以及B族维生素含量也很观。
营养素对贫血、免疫力下降等中老年常见问题,有很好的预防和改善作用。
每周吃3次鸡肉,能使贫血发生率降低23%。
吃鸡肉也有讲究,比如烹饪时最好去皮,因为皮下脂肪含量很高。
而且要少放油和调味料,清淡为主,这样既以减少热量摄入,又能避免油盐过量的危害。
3.瘦牛肉
牛肉也是肉食中的“翘楚”,特别是瘦牛肉,是中老年人补铁、补锌的绝佳选择,对提高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好处。
牛肉还富含牛磺酸、肌氨酸等营养物质,具有抗疲劳、强体力的功效,尤其适合体虚多病的中老年人食用。
每天吃50-75克瘦牛肉,持续一个月,中老年人的握力、灵敏度和精力都有明显提升。
牛肉中的胆固醇、脂肪含量不高,但也不宜吃太多,会加重心脏负担。
中老年人每周吃瘦牛肉,不宜超过4次,每次最好控制在75克以下。烹饪时,也要尽量选蒸、煮、炒等低脂肪方式。
对患者而言,把心思放在纠结于吃什么肉,不如学会如何吃肉。
只要掌握好食用的种类、数量和烹饪方法,偶尔吃点肉也不是啥大问题。
如果病情严重或正处于发作期,还是要忌口为上,千万别贪嘴。
结语
50岁后,吃肉大有讲究。肥肉和腌肉一定要少吃,为了自己的心血管健康,要多加注意饮食结构。
少食多餐、定时定量,荤素搭配、多样饮食,有助于全面均衡营养;在烹饪方式上,该生吃生吃、该熟吃熟吃,低脂肪烹饪最健康。
只要掌握好这几个小窍门,管住嘴、迈开腿,相信你一定能吃出健康。不知道你平时吃肉,都有哪些讲究呢?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以转发、点赞支持大家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