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律师博主发帖称,大量律师涌进医院去扫楼发名片挖生意,真的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有新闻消息称,年底有大量律师涌进医院去寻找那些工伤的、交通事故受伤的病人,去找他们发名片,推销业务。确实,相较于传统的民事诉讼业务,工伤和交通事故的侵权案件,对于律师来讲,算是标的额比较大的业务了,而且这类业务可以形成标准化的模式,验伤鉴定赔偿协商一条龙服务,对于“病人”来讲,流程复杂不说,里面的条条框框还很多,又是最容易成单的业务,但是律师这么赤裸裸的成了扫楼业务推销员,确实太掉身价…
- 这究竟是咋回事?
12月25日据媒体报道,如今无案可办的律师,涌进三甲医院骨科病房。报道提到,不到一天时间,‘律师’来了一二十个。”躺在病床上的朱莉惊讶地发现,自己住院这两天见到的律师比医生护士还多。
今年11月的一个下午,朱莉在路上被电瓶车撞倒,小腿骨折,住进了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的某三甲医院骨科。刚入院没多久,就有好几个自称律师的人走过来,说能帮她代理交通事故赔偿的案子。从来没跟律师打过交道的朱莉没想到,因为车祸住院,自己成了律师的“香饽饽”。一天下来,她的床头柜上已经放了近20张律师的名片。
和朱莉一样,几乎每一个在病房里见过这些律师的人都觉得,眼前这些年轻人与他们心里律师的样子相去甚远。在大家的印象里,律师总是与“精英”“白领”这些词汇画上等号,影视剧里的律师,或重回案发现场调查取证,或在法庭上侃侃而谈维护公平正义,或是手拿公文包、踩着高跟鞋出入高端明亮的CBD…
然而,现实似乎并非如此。当“等客上门”时代远去,越来越多资历尚浅、缺乏案源的律师不得不“下沉”到市场一线——医院,寻找客户。骨科病房,见证了这些法律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坚持。
- 针对此事,网友们纷纷议论,各抒己见。
有网友质问,如果不去拓展业务寻找案源,温饱都难解决,当吃不饱的时候,你觉得人家还在意身价这事?
有网友感慨,美国3亿人有130万律师,中国14亿人只有75万律师,竞争还这么激烈,为什么!
有网友现身说法,99年就拿到律师执业证书,可惜年轻的时候眼高手低,不愿意沉淀下来在某一专业深耕,也做过几年自由律师,后来决定转行。目前依然做服务行业,员工200+。微信签名依然是:民为邦本,法乃公器。期待这个国家终有实现法制法治的一天。
有网友表示,打过两个官司,都胜诉都没有拿到赔偿,律师拿着律师代理费笑呵呵的翩然而去,留给我胜诉法律文件,除非万不得已,别打官司,花钱费时无用。
有网友爆料,很多都是律师助理,说白了就是跑业务跑腿的,律师自己跑的也有,小的律所,但是律师跑一段时间被打击了就不想跑了,我就是经常跑上海的骨科的,但不是律师。
有网友分析,主要是收费问题,一般老百姓给不起。我知道一个案子,赔偿了100万,给律师分了20多万,而且是公家案子。这也是老百姓不爱找律师的原因,太贵,金额小的案子,又费时费力,自己拿不到多少钱。
- 按当下流行的说法,就是什么行业都卷。可是,连高大上的律所,也卷了,原因竟然是“案源荒”。
按一般的统计,美国的万人律师比例是中国的十好几倍,美国律师都没有卷到“案源荒”的程度,中国不应该有这种现象啊!
然而,仔细分析一下,这应该就是“供大于求”的供需问题。
核心问题就是国人传统思维作祟,老百姓不愿意打官司。现实中,民间的“小事”,大多还是采取民间调解的办法解决。而西方的律师,则有大量的“鸡毛蒜皮”的案子要处理。
其次是经济发展不均衡。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多被灌输的是守法意识,而不是“懂法”和“用法”。如此一来,起码总人口的一半,是不会主动使用法律服务的。
其三,打官司耗时耗力,成本太高,不值得。一个官司处理周期短则几个月,长达几年,耗费太多精力物力财力,还不一定有好结果。很多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就算了。而且,中国人习惯以和为贵,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另外,律师提供的服务和专业性不匹配,很多人觉得花钱不值得。一些人也确实是因为律师服务费的高企望而却步,选择以其他办法处理,甚至包括极端的办法。
总之,在西方国家,普通人使用法律服务的情形司空见惯。而国内,包括大量的中小企业,极少有在预算中列支法律服务费的。
因此,简单地从与美国律师人口比例看,中国律师数量远未饱和。但是至少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中国律师的数量可能就过剩了,这或许是“案源荒”出现的原因。这就不难解释,为何现在很多刚入行的律师没饭吃了。
当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用法”意识的提高,普通人会逐步地意识到,使用法律服务、走法律程序,能使纠纷得到更加公正、彻底的解决,进而逐步习惯走法律程序,需求(案源)会因此而增加。但是,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很多律师会很难熬。
对此,你怎么看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