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二十日,为了有效的打破李鸿章的河防困死捻军的政策,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邦、梁王张宗禹、沃王张禹爵等捻军领袖,在河南许昌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会议决定,为了调动敌人,打破李鸿章的封锁,捻军自即日起兵分两路。其中东捻军这支队伍由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邦、首王范汝增等人率领,一共十万人马,多以骑兵为主,依然采用打败僧格林沁、曾国藩的作战手法,利用捻军快迅灵活流动战术,转战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以及湖北北部的广大区域。西捻军由梁王张宗禹等人率领,这支队伍拥有六万人马,远赴陕西、山西作战。东捻与西捻成犄角之势,以便关键时遥相呼应。
同治六年(1867年)初,东捻军杀至湖北安陆府(今钟祥)臼口镇罗家集时,与集结在该镇的曾国荃之新湘军相遇。双方当即发生了激烈的大战,由于赖文光指挥得当,东捻军重创了提督郭松龄率领的新湘军,取得了不菲的战绩,打得郭松龄在损兵折将后仓皇离去。
随即赖文光率领得胜之路,一路高奏凯歌杀至德安府扬家河,以优势的兵力将曾国藩的亲兵营,时为淮军总兵的张树珊部团团围住。经过血战,东捻军不但团灭了曾国藩的亲兵营,就连手上沾满太平军将士鲜血的曾国藩手下的悍将,现为署广西右江镇总兵的张树珊也死在赖文光的剑下。
这年二月,赖文光又率部杀回安陆府臼口镇的尹隆河,去迎战淮军名将刘铭传部。由于刘铭传部仅有数千人马,尽管他们手中清一色的西式先进武器,但经不住捻军骑兵的多轮冲锋,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就在赖文光准备继续扩大战果,刘铭传卸甲坐地等死之际,太平军与捻军的克星鲍超率领他的“霆字营”赶到了战场。
鲍超不愧是湘军第一悍将,由于他率部及时赶到,猝不及防的东捻军在“霆军”强悍的攻势下,迅速由胜转败,而赖文光之入川建立根据地的设想至此也完全落空。
这年三月,东捻军在前有拦截后有追兵的不利形势下,又在湖北蕲水六神港巧设埋伏,再一次大败了由湘军旧将现记名布政使彭毓橘率领的数千鄂军,并杀死了彭毓橘,一举突破了淮军的防线,从而摆脱了追兵,得以杀出湖北进入山东地界继续与淮军作战。
接着,赖文光又率领东捻军突破大运河顺利的在胶莱河北端海神庙杀出敌人的重围,从而进入山东中部地区。
时李鸿章率领的淮军在曾国藩河防的基础上,已经完成了长墙防御工事(壕墙),将东捻军围困在黄河南岸、六塘河北岸、胶莱河西岸、运河东岸的狭窄地区。这样一来,东捻军的骑兵再也发挥不出其长途奔袭、流动作战的优势。尽管赖文光想尽一切办法想打破东捻军面临的困局,但几次突围皆以失败告终。
同年11月12日,东捻骑兵杀入滩县松树山准备在此做短暂的休整时,突然遭到以逸待劳、装备精良的淮军的伏击,一战下来,东捻军损失惨重,十万人马减至一半。更不幸的事是,19日,当鲁王任化邦率部行至江苏赣榆时,再次遭到淮军、新湘军的伏击,敌军一阵枪炮过后,任化邦当场殒灭。
任化邦为东捻军的灵魂所在,向以作战勇猛著称于军中。因此上他牺牲后,东捻军为之气夺。
这年12月,仅剩三万人马的东捻军再次在山东寿光与淮军展开了激战,但这次败得更惨,最后赖文光还是在首王范汝增的掩护下,勉强带领数千人杀了出去。
同治八年(1868年)初,屡战屡败的东捻军仅余数百骑,当他们在赖文光的带领下突至扬州瓦窑铺时,被穷追不舍的淮军吴毓兰部追上包围。激战中,任凭赖文光左冲右突亦无法杀出去,最终全军覆没,就连赖文光本人亦因枪伤而被俘。
1868年1月10日,赖文光在扬州狱中写完《赖文光自述》后,这位“惟以一死以报国家”的英雄好汉,被李鸿章下令凌迟处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