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广富
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最早是在家门口进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逐步发展到到野外和名山大川上,在此期间,又经过不间断的改进,发展到后来帝王要亲自来泰山举行的“封禅”活动。
(一)部落首领把原始祭祀改为“柴望”祭祀
母系社会时期,生活在大汶口原始部落首领的一个部下,夜里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泰山神在山顶上点火,通过木柴燃烧形成的烟柱,向天帝祈祷。他把自己在梦中看到的一切详细向首领汇报,首领听后深受启发,觉得这个方法不错,要认真效仿。
部落举行会议时,首领讲了这件事,决定改变以前周而复始、落后而又过于单调的祭祀方式,效仿泰山神,把祭祀活动转移到泰山上去举行。
从此以后,部落举行的祭祀活动,都由首领带着大家去泰山极顶,堆柴点火,山上山下的人们,还有留在大汶口部落里的男女老幼,远远观看这种盛况。
在泰山祭祀后,便有了“柴望”一说,祭祀后很是灵验,部落诸事顺利,首领关心百姓,百姓拥护首领,上下和谐,万民归心,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让部落空前强大,繁荣昌盛,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举行“柴望”祭祀活动、天帝庇佑的结果。为此,到泰山上举行“柴望”祭祀的传统要坚持不懈,并要发扬光大。
(二)帝王的“柴望”祭祀增添了祭拜天地
后来,部落首领联合实行了选举制度,选举出了帝王,被选帝王也按照部落首领的样子,到泰山上举行“柴望”祭祀,他们还利用手中的权利和影响力,正式把祭祀活动命名为“柴望”,这种古老的祭天和祭祀山川的仪式,得到了国家政权的正式承认,并且有了名分。“柴”指的是烧柴祭天,“望”指的是遥望祭拜山川。
于是乎,帝王和参加人员在泰山之巅架起木柴,撒上香料,摆上猪、牛、羊等祭品,然后点燃大火,让各个民族、各个部落的民众能够在居住的地方遥望泰山祭祀的大典盛况,闻到大典的香味,寓意共同祭祀天地,祈祷国泰民安,这就是“柴望”泰山,也叫“柴望”万民。
借着这种向上天奉献祭品的方式,帝王趁着熊熊大火,浓浓烟柱直冲天际,到达凌云霄殿的时机,利用大火、浓烟、祥云合成的通天烟柱,转告天帝由他代天管理天下众生,替天行道,保护他的子民,祈祷上天护佑。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柴于天帝。”
参加“柴望”的民众,有各个民族,各个部落选派的代表,代表民众千里迢迢来泰山参加祭祀大典,既是一种无尚的荣耀,也是身临其境,亲自感受体验泰山祭祀天地盛况,享受着神灵护佑的机会,更有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祭祀又进一步发展成由若干部落组成的小国家的帝王,亲自率领群臣来泰山上举行的“封禅””祭祀。自炎帝开始,共有72个帝王来泰山举行规模较小的“封禅”仪式。
(三)皇帝改“柴望“祭祀为“封禅”大典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为大而统的中国,他建立统一的新生国家并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杜绝了连年征战,造福百姓安居乐业。他带领文武百官和军兵,从国都咸阳出发,历经几个月,来到泰山,在泰山极顶积土筑圆坛祭天,又在泰山脚下的良父山积土筑方坛祭地,秦始皇是封建社会的始皇帝,又是举行泰山“封禅”大典的第一人,他开创了皇帝“封禅”泰山的先河,成为皇帝们来泰山“封禅”的典范。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共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其中汉武帝曾经八次来泰山“封禅”,他是历代皇帝来泰山举行“封禅”活动次数最多的皇帝。十二位皇帝中,宋真宗是没有资格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因为宋朝的国土不完整,燕云十六州还在辽国手里,他封禅泰山是个笑话。
由小范围部落祭祀,发展为较大范围的“柴望”祭祀,再进一步发展为全国性的“封禅”大典,因此说,后来的皇帝举行“封禅”大典,是由最初的部落祭祀演变而来的。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姜广富,喜爱文学写作,习惯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是活跃在文学创作圈内的老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