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幺”——芦山方言温暖岁月数千年
在芦山这片土地上,有一个独特的爱称 ——“阿幺”。他宛如一首古老而悠扬的民谣,传唱在岁月长河中,承载着数不尽的人间真情。关于“阿幺”的起源,如今已难以确切考证,但从相关文献推测,其至少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悠悠千载,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随着时代巨轮滚滚向前,现代文明的浪潮逐渐淹没了这一古老的方言,他好似一位迟暮的行者,身影渐隐,仅存于部分古稀老人的记忆深处和那带着岁月温度的话语里。
于芦山方言的天地中,“阿幺”恰似一颗温润的美玉,散发着柔和而迷人的光。往昔,在那青石板铺就的街巷,或是炊烟袅袅的屋舍庭院,长辈们轻柔呼唤晚辈一声“阿幺”,那声音仿若春日里的微风,带着丝丝缕缕的宠溺,轻轻拂过心田。这一声“阿幺”,是家人关切的目光,是怕孩子在外磕绊受伤的紧张,是操心孩子饮食起居的细腻心思,是见孩子委屈时内心深处涌起的疼惜。
就餐时刻,盘中佳肴,大人总会微笑着夹起一块肉,递向孩子,口中说着:“阿幺,多吃些肉,长得壮壮的。” 路途偶遇,长者关切的目光投注在年少者身上,伴随一句“阿幺,这是要去往何处?路上千万小心。”年少者若遇困境,长者的鼓励也在“阿幺,不夹生!”这简单的话语中满溢。“阿幺” 二字,早已深深融入生活的每一处缝隙,成为芦山地域文化中熠熠生辉的精粹。
每一次“阿幺”响起,都似有一根无形丝线,将亲情、友情紧紧缠绕。在那阖家团圆的年猪宴筹备之际,冬日的寒风中弥漫着热切的期待。“喂,你家杀猪了吗?我家还在等阿幺放假回来,等家人都到齐。” 声声呼唤,满是对亲人归家的殷切渴盼,那是家的味道,是亲情汇聚的温暖港湾。邻里之间,互邀共享年猪盛宴,“阿幺”的呼喊交织着欢声笑语,在杯盏交错间,见证着岁月的静好与生活的丰饶,感恩与真诚在这一声声呼唤中静静流淌。
当年一位看守庄稼的知青回忆说,一位“铁老娘”在割猪草时,因顺手“偷”了几棵玉米苞谷被他抓了个正着,这位“铁老娘”向知青那一声“阿幺”的哀求,打破了时代的冷峻坚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一称呼于艰难世事中,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温情的珍贵,宛如一道光,穿透灰暗岁月,触动着人心最柔软的角落。
在一次洪水肆虐之时,干部们挺身而出,转移受困群众。朝阳村周家沟,一位老婆婆满含热泪,紧握着干部的手说道:“阿幺,多谢你们啊!大雨倾盆,你们还赶来照顾我,背着我到安全的地方,太辛苦了。” 这一声“阿幺”,是百姓对守护者最质朴的感恩,是干群鱼水情的生动写照。
在芦山的朝朝暮暮,“阿幺”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温情音符。它是长辈对晚辈的慈爱,是邻里间的互助友善,是困难时刻的温暖鼓励,更是芦山人民情感交融的结晶,镌刻着地方文化的独特烙印。尽管岁月的风沙或许会模糊“阿幺”的身影,但他在芦山的历史长卷中,早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世世代代芦山人心中永恒的精神坐标,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将如潺潺溪流,绵延不绝,润泽后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