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夏西
1942年4月15日,英军第一师向驻缅英军总部发出了一封求救电报,声称其所部7000余人在仁安羌油田遭日军包围,已无再战之力,即将水尽粮绝,请求火速派兵解救,否则立刻投降。
英军第一军团长施利姆将军焦急万分,赶紧将电报呈报给总部的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可亚历山大也没有什么办法,而且他还此时正准备把英军全部撤到印度。
16日,英军总部在梅苗召开军事会议,邀请中国远征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参加。在会议上,亚历山大拿出了英军第一师的求救电文。
孙立人看完后,坚定地说:“不能投降,投降就是同盟国的耻辱。”
亚历山大问:“那我们要怎么办?”
孙立人肯定地说:“一定要去救他们!”
亚历山大环视左右,接着问:“谁去救他们呢?”
孙立人想了想,斩钉截铁地说:“我去救,不过我有两个条件。第一,你们在两个小时内给我准备80辆汽车;第二,希望你们转告他们,48小时内不准投降。”
其实,英军第一师的这次被围,完全是他们咎由自取。
早在4月8日,蒋介石就已经飞抵缅甸中部重镇曼德勒,号召中国军人拼死御敌,并与英军制定了联合作战方案。
在曼德勒地区,中英一共有25万部队集结,完全可以组织一场大的会战。可是英国人并不想在热带丛林中拼命,他们只想让中国军队去阻击日军,好让自己平安撤到印度。
14日,英军第一师在毫无征兆和警示的情况下,单独撤离了阵地,向仁安羌油田方向撤退,完全置中国友军于不顾。
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就在第一师撤退时,日军第33师团趁机逼了上去,以一支3000余人的部队突破了英军的防线,绕到了他们后方,占领了滨河大桥。这时,英军仍然蒙在鼓里,自以为得计。
直到英军第一师师长斯高特看到大桥上飘起了日军的太阳旗,他才明白,自己已经被日军第33师团7000余人重重包围。
斯高特虽然恐惧万分,但他并不想拼死突围,而是收缩待援,把希望寄托在曼德勒的英军总部,第一时间就向他们发出了求救电报。
17日,孙立人命令新38师113团立即驰赴仁安羌,解救被困的英军。在团长刘放吾的带领下,113团于黄昏时分抵达了滨河北岸。
在他们对岸,就是仁安羌大油田,上空浓烟滚滚,日军第33师团正在向英军第一师发起猛烈进攻,以迫使他们缴械投降。
而在滨河北岸,一切都是静悄悄的。虽然日暮西垂,43度的高温仍然让人喘不过气来。
刘放吾看了看已经疲惫不堪的士兵们,让他们就地休整布防,准备接受孙立人师长的进攻指令。
18日凌晨,在孙立人的命令下,刘放吾带领113团,开始向日军北岸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
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日军凭借空中优势和重型武器,以飞机和重炮不断向113团阵地施以狂轰滥炸。而113团却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连续疯狂地向滨河北岸的日军发起正面冲锋。
日军第33师团的战斗力非常强悍,在日军序列中,它虽然只是一个乙级师团编制,却并不是二流货色。相反,在进入缅甸作战时,它还完全是按照甲级师团配置,一度配备了8个联队。
19日天破晓时,113团左翼部队将日军的前沿阵地完全攻占。日军弄不清中国军队虚实,在遭受重创之后,余部全部渡过滨河,退守南岸阵地。
这时,英军第一军团长施利姆将军赶来与孙立人会面,恳求他立即命令113团渡河作战。但孙立人却认为,中国军队兵力不足,贸然出击会过早暴露实力,于是让刘放吾再做一下准备工作,以小股兵力不断袭击日军,让他们以为是遭到了中国军队大部队攻击。
可是,施利姆将军却心急如焚,对孙立人说:“第一师已经坚持了两天,它可能在下一分钟就会投降!”
孙立人的态度非常坚决,说道:“第一师既然已经支撑了两天,那么就让它再支撑一天!但是,我既然答应了把第一师救出来,就算113团打到只剩下我一个人,我也会把它救出来!”
果然,在孙立人和刘放吾的指挥下,日军始终未发现对岸的中国军队其实只有几百人,也一直没有贸然分兵,倾力渡河来与中国军队决一死战。
天刚亮时,孙立人命令113团全力渡河,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以山炮,轻重迫击炮和轻重机关枪为掩护,反复肉搏冲杀,很快便突破了日军的防线。
在冲锋时,113团3营营长张琦不幸中弹牺牲。弟兄们看着自己的长官倒了下去,悲痛万分,含着热泪,发疯了一般向前冲杀,与日军展开了肉搏白刃大战。
孙立人站在对岸,看着自己的部下一个个倒下,热泪盈眶,感慨万分。他本来是清华大学的一名土木工程系学生,如果不是因为战争,今年42岁的他很可能会是一名像茅以升一样的土木工程桥梁专家。
可现在,他却站在一条有桥不能渡的河边,指挥着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拼死相搏。
南岸阵地战斗异常惨烈,日军全力反扑,中国军队阵地三次易手,又三次被夺了回来,油田上到处都是尸体。
下午17时,枪炮声逐渐稀疏。第33师团担心被中英两国军队联合包围吃掉,开始加速向后全线撤退。
刘放吾带领113团进入被包围的英军队伍后,首先掩护500多名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撤出。接着,又掩护着英军第一师7000多名骑兵、步兵、炮兵和1000多匹马匹,从左翼渡过滨河,向拼墙河北岸一带撤离。
突然,从英军中传出了一声“中国万岁”的口号,紧接着,“中国万岁”的声音响彻整个河滩。
刘放吾听到呼声,站在当地,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这位34岁的少校团长,来自于湖南桂阳,见惯了战争的残酷,自从“一二八”上海抗战以来,一直与日军作战。这一次战斗,他率领800余人击毙日军1200余人,可自己的弟兄们也伤亡了500余人。
战斗结束后,孙立人下令,派人立即审问日军第33师团的战俘,凡是参加了入华作战者,一经查实,一律就地处决。
20日凌晨,孙立人欲调新38师112团和114团赶至仁安羌,再次向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
然而,此时日军第33师团也紧急调派了213联队和师团直属部队赶到仁安羌,还加派了215联队参战,兵力一度增至13000余人。只是双方因连日作战,疲惫不堪,又适逢天气酷热、缺水,均无力组织大规模进攻,形成了两军对峙状态。
孙立人见战机已失,只得取消了作战计划,命令将主力部队撤至巧克伯当。为防止日军伺机反扑,他果断命令增援赶到的112团在仁安羌油田和拼墙河一带埋伏,监视日军,掩护113团先撤至巧克伯当。随后,全师均安全撤离,仁安羌战役胜利结束。
仁安羌大捷,是一个奇迹。新38师以少胜多,反客为主,取得了自清朝中叶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在境外打败日本军队的巨大胜利,也发扬了中国军人舍已救人和不背盟信的美德。
1992年4月,在美国芝加哥,有一位84岁的中国老人被媒体发现,他正是50年前的新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
4月11日,正值仁安羌大捷50周年之际,前往美国访问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芝加哥卡尔顿酒店,亲切会见了刘放吾老人,亲自感谢他和他的团在50年前浴血奋战,一举救出了7000余名英军将士。
2009年,有一部电视剧在全国各大卫视相继播出,它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为蓝本,歌唱了中国远征军用血肉之躯谱写出的一曲铁血卫国的悲壮战歌。这部电视剧叫做《我的团长我的团》。
特别声明:文章中包含个人观点;图片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