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钟爱的数字。
对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三和九,大概是古人最喜欢的数字了。甚至“三九”都变成一个词了。
这种喜好从何时开始,不得而知,但《论语》和孔子一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道家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三得九,九更成了至大之数,九九谓之重阳。
在古文中,“三”不一定代表三次,可能是多次。比如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三省”的意思,是多次、经常反思自己。
但也有的“三”,就是具体指三个(顿时觉得文言文有点难)。
《论语》中,“三”最多的一篇,是《论语·季氏》。比如今天要学的这一章: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等会儿再翻译,先看看这一章前后诸多的“三”。
前面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后面有:“侍于君子有三愆”,“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三畏”;三不够,九来凑,还有个“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气势如虹,一气呵成。
怪不得在《论语》的版本讨论中,有人认为后十篇是补作或者伪作。如果是日常谈话,一下子酣畅淋漓地说这么规整的“三”和“九”,确实不容易。
不过,我们不必太较真。《论语》本就是孔子去世四五十年之后才出现的,中间屡屡补充、修改、完善。从孔子在世,到最终成书,其间经历了上百年,编著者可能超过百人。世间还有哪本书是经历百年、由百人编著而成的呢?
这么多人的心血凝聚,将孔子的口语进行了极度精炼,才有了今天的《论语》。
闲话说得够多。进入正题——
孔子说,对人有益的快乐有三种,对人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
有益的三种快乐包括:
以礼乐为乐。彬彬有礼,谦谦君子,没事听听音乐,一乐也。
以赞赏别人为乐。夸夸别人,夸夸孩子,夸夸领导,都行,别让人感觉虚伪就行。何况,即便虚伪一点,你乐我乐大家乐,又何妨?
以结交优秀的朋友为乐。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给孩子的信中说,要多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和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自己会慢慢优秀。见贤思齐,孔子也是如此,惟一不同的是,他不功利,不排斥不如自己优秀的人。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比自己差的,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有害的快乐包括:
以骄傲为乐。这一点不用多说。
以游荡为乐。这个游荡,似乎像今天的旅游,但又不全是。那个年代,没有旅游的概念。游荡的意思,大约是居无定所,安顿不下来,不想好好工作。
以宴饮为乐。也不用多说了,现代不少人尚且沉溺于饮酒作乐,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人更是为了一顿酒席丧失自尊,所以孔子反对。
其实,孟子也说过“三乐”,相比而言,比孔子的“三乐”更摄人心魄。
他说,父母健在,兄弟都在,一乐。
问天问地,无愧于心,坦坦然然,二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尤其第三乐,很出名。但更令人感慨的是第一乐。父母在的时候,你不去体悟这种快乐;等它没了,就永远回不来了。这是一种失去之后才懂的快乐。怎不令人唏嘘?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中国历史超好看(6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32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