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脸色凝重的说道:“要我回大陆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须答应我这三个条件!如果不答应,我是不可能回去的。”
张学良晚年究竟提出了哪3个条件,最后有没有回大陆?
1991年6月3日,美国旧金山郊区的一座府邸中高朋满座,前来这里的人,无一不是达官显贵,他们汇聚一堂,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这座府邸的主角,庆贺寿辰。
正午时分,生日宴会正式开始,伴随着雷动的掌声,一位鹤发童颜却又神采奕奕的老人,从房间中走了出来,这个人,就是曾经叱咤风云,在民国高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少帅——张学良。
此时正值张学良九十岁大寿,同时也是他结束了54年的幽禁生活,重获自由后过的第一个生日,意义自然非同凡响,更重要的是,在这次生日宴会上,他还要会见一位非常特殊的客人,并且完成一个他埋在心底半个世纪的心愿。
那么,这名客人究竟是谁?这个心愿又是什么呢?我们还是要把时间拨回到几十年前,从头说起。
1928年,皇姑屯的一声巨响,让曾经号令东北乃至宰执全国的大帅张作霖,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张学良则顺理成章继承了父亲的位置,成了整个东北的话事人,不过此时摆在他面前的选择其实有两条。
其一是学习父亲,继续在东北割据一方,做一个“山大王”;其二则是顺应历史潮流,响应中华民国的北伐,宣布归顺南京的国民政府,让华夏大地结束军阀割据,重归一统。
思来想去,接受过新式思想教育,有着爱国热情和民族之心的张学良,决定放弃自己奉系军阀首领的地位,宣布“东北易帜”,将东三省归于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之下。
而蒋介石对张学良的这个决定,也是无比欣喜,随即任命了张学良成为了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地位仅在蒋介石之下,是中华民国名义上的二号人物。
可是随后的张学良高兴了没多久就发现,这个地位说到底,也不过是个空头支票,蒋介石对于权力看重的程度,超过所有人的想象,张学良空有地位,却没有任何实际上的政治权力。
更要命的是,在3年后的918事变中,张学良原本想要抵抗日本人的侵略,可蒋介石却完全没有支援张学良的意思,反倒是暗地里授意张学良“攘外必先安内”,对日军采取不抵抗政策,把精力放到跟红军作战上。
最终,忍无可忍的张学良,面对着蒋介石热衷于内战而不顾日寇外辱的行径,迫于无奈之下,发动了“西安事变”,跟另一位爱国将领杨虎城一起扣押了蒋介石,逼迫他抗日。
而张学良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周总理对其百般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张学良陪同蒋介石回到了南京,并且被蒋介石软禁了长达半个世纪。
失去了张学良这个主心骨,东北军自然也很快就分崩离析,不过东北军的一员干将,同样也是威名赫赫的吕正操,却在东北军瓦解后,接受了红色思想的影响,加入了我党,后来也屡立战功,最终成为了开国上将。
转眼间,时间到了90年代,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相继去世后,身在台湾,年逾九旬的张学良,终于获得了自由,到了人生的迟暮阶段,张学良的思乡之情愈加浓厚,他心心念念地,就是回到祖国,去看看如今故乡的风景。
而这个愿望,也很快被我党得知,其实对于我党来说,对张学良的评价始终还是“民族英雄”,功大于过,毕竟没有“西安事变”,全国上下的抗日统一阵线,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所以我党也决定成人之美,主动邀请张学良回祖国大陆来访问,圆了他暮年的这个最大的梦想。
于是思来想去,邓公决定派出吕正操,前往美国跟张学良接洽,之所以选择吕正操,也正因为他出身于东北军,跟张学良一直以来交情甚笃,由他去劝说张学良回国,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在张学良的九十寿宴上,他跟曾经的老部下和好朋友吕正操见了一面,两人多年不见,既激动又感慨,有说不尽的话题,而吕正操,也将党中央对张学良的邀请,说给了他。
而张学良听完了吕正操的话,沉吟了片刻,说,我回大陆绝无问题,不过我有三个条件希望人民政府答应,一不要搞欢迎活动,二不要搞记者采访,三不要有任何吹嘘恭维。
吕正操听完也非常理解,毕竟在张学良自己心里,不抵抗始终是自己的人身污点,他并没有觉得自己真的足够配得上“民族英雄”这个称号,低调一点也是自己愧疚的表现。
我党得知后,自然也是同意张学良的想法,可惜的是,因为身体原因,张学良到离世,也没能再回到祖国,这成了他的人生遗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