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在苏东坡的诗歌里,很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他对于童年的描写非常细腻。实际上,在古代,文人不太喜欢描写自己的家庭内部,也很少提到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孩子,认为这都是私事。那么为何苏东坡“爱爆隐私”,写他的童年时代?
在本期的“东坡大家讲”上,日本大阪大学教授、日本宋代文学学会理事浅见洋二专门提到,中国古代文人写自己的童年非常少,杜甫算一个,接下来就是苏轼。特别是苏轼,可以说是此类诗歌的一个转折点。
“苏轼的诗里有不少都提到了他与弟弟苏辙一起玩耍、读书的经历。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一首是《和子由蚕市》,‘忆昔与子皆童丱,年年废书走市观。’苏轼苏辙来自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对于他们的要求很严格,压力很大。他们每天认真读书,但是蚕市的时候他们偷偷跑出去看。”
浅见教授对于这首诗特别有感觉,不仅仅是因为他也有一个弟弟,还因为他的老家养蚕业也特别发达,也有关于养蚕的节日,“苏轼的这种体验与我儿童时有一点相似,因此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苏轼描写童年的诗歌,不仅仅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也没有人比苏轼更早表达出来这种细腻的感觉。”
苏东坡关于童年的描写,不仅细腻,而且很真。在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中,知识分子普遍会美化自己的童年,说自己如何勤奋读书。但苏东坡不一样,他会写自己因为要出去玩而不读书了,这种真诚的、孩子气的一面被呈现在了大家面前。
浅见教授提到:“我们的人文学科到了20世纪,发现了三个比较大的、以前没有注意的课题:第一系列是无意识;第二系列是未开化民族;第三个系列就是儿童。之前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几乎没有关注过这种问题。”为何童年在人文社科领域失语,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未来也值得更加广泛的探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