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票房数据吧。平安夜的票房简直是一落千丈,往年从2012年开始,这一天的单日票房都在一亿以上,2017年左右甚至能达到三亿多,可今年呢,仅仅只有3559.45万,才是去年的四分之一!就算说除了没好电影、圣诞节氛围下降这些因素,单从全年来看,中国电影票房的崩盘也基本成定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疫情以来,全球票房市场都不景气,上半年国内票房虽然表现不佳,但在暑期档前还领先北美。然而,暑期档本应是票房支柱,却好作品稀缺,被《头脑特攻队2》大爆的北美市场反超后,差距越来越大,现在已经被甩开25亿美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莱坞大片影响力下降,按说国内商业大作顶上就能填补票房空缺,像2023年我国票房还有549亿元呢。可今年全年,一部真正现象级的重工业电影和商业大作都没有,小成本惊喜之作也少得可怜,就连喜剧电影这个传统票房支柱都快没了。从开年的《热辣滚烫》,到暑期档的《异人之下》,再到国庆档的《749局》,一次次让观众失望,中国电影业就这么从希望之星变成了“狼来了”的失信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导演们不思进取,就知道炒冷饭,玩那套国外风光国内敷衍的把戏。国家电影局为了救市,引进经典老电影和国外艺术电影,可这只是小打小闹,根本撑不起大盘。相反,好莱坞虽然大作也有爆雷的,但工业大片数量多,总能出爆款,撑起80亿美元票房规模。这对比就看出重工业电影数量多重要了。小成本电影和小众电影针对特定群体营销能成功,但对人口众多的中国市场来说,只靠这些远远支撑不了整个行业良性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和北美市场25亿美元的差距从下半年开始,其实这差距不算大,要是有三四部大爆款电影带动,全年行情就不一样了。大爆款能带动档期,档期又影响观影积极性,可爆款没了,档期也跟着没了,所有影片都受影响。但要出三四部大爆款,得有两位数的重工业或现象级作品立项,可现在掌握资本和生产主导权的人没这心思。他们精于算计、不思进取,这就导致了现在的票房惨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艺术要发展就得进取、变革,炒冷饭、抄作业就是自寻死路。经典好莱坞没落是因为固步自封,超英片不受待见也是因为没创新。可在中国,艺术家拍出烂片,大导和学者怪经济怪观众;新人拍出好片,他们又乱批评。那些被养着的专家更奇葩,烂片主创没后台就贬低,有后台就捧上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看电影资方,疫情影响了现金流,他们就更短视了。非熟人不投,非皇亲国戚本子不看,看似有艺术尊严,实则只为扶持嫡系。电影局有任务就赶紧接,不管质量先完成KPI,名导有项目就出钱出力捧小咖。人工智能时代来了,他们也没胆魄改变,只靠宣发和水军忽悠观众赚钱,人情世故严重,新人进不来,老人退不下,有事就怪外界,从不反思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小资文化对电影圈的渗透。艺术院校扩招和影视展映市场没让电影多元,反而更死气沉沉。院校、学生、导演都偏爱特定类型,导致电影与大众、现实脱节,剧本净是些无病呻吟、故作高深的内容。这些电影看似拓展了类型,实则票房差、文化单一。十年前郭敬明的电影被批评,现在类似内核的电影换个名就以进步主义之名上映,还不许人批评,这导致电影与观众隔阂越来越大,界限模糊,独特性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导演也有问题,他们热衷做题套公式,国内外都不受欢迎,票房还倒退。影视巨头和掮客就知道炒作、贩卖焦虑,制造无意义议题,伤害了票房根本。家庭和情侣本是观影主力,可现在一些电影要么欺骗观众,要么解构家庭爱情,让主力观影群体都不想进影院了。

中国电影到了新老交替的时候,可因为各种原因,还在扶持老导演和功利的青年导演。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奇葩电影,底层故事拍成中产励志,女性题材拍成减肥真人秀,就靠宣发噱头制造热度。这让食利阶层成了正面形象,平民阶层的解药成了消费旅游等。而且演艺圈风气不改,很多影视民工转去做短视频短剧,抢走了不少观众,这也是电影市场衰落的原因。

好莱坞在下降,中国本有弯道超车机会,可现在电影业面临短视频短剧侵蚀、游戏艺术超越等问题。影视圈封建行会气息重,基层待遇差,高素质人才流失。再这么下去,中国电影工业赶超的好时期就浪费了,多年的投入也白搭了。难道真要让这些固步自封的从业者和短视资本,把中国电影产业升级的大门关上?中国电影工业和文化事业可不能为他们的利益和自大买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