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不是所有中国人都讨厌保险,但是部分人确实对保险存在抵触情绪,本人以身入局,深入了解,总结分析原因如下:
一、历史遗留风俗观念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更多的是依靠家族和亲戚的力量来应对风险。比如,中国关系人情社会,就是通过这种分享快乐和共同应对风险的事情,逐渐得到加深。像中国居民红事、白事时,大家都聚集在一起,吃个饭,包红包,上个礼,相当于共同承担风险了。还有,家庭成员生病或者遭遇经济困难时,一般都会向亲戚朋友借钱渡过难关。
中国推崇孝道和人情关系的主流思想下,家族成员更是会齐心协力提供经济支持和照顾。这种家族互助的小农经济个体互助的作风和观念,使许多农村人认为没有必要多拿出钱,去购买和消费保险这种外部的金融工具。
二、销售误导问题
1949年建国后,保险行业就开始在我国生长。80年代起,保险行业迎来了巨大的飞跃式发展。但是,当时的保险市场不够规范。经过快速发展,也是野蛮式的发展,保险产品在设计和销售过程中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
当时民众文化水平低,识字率低,对量多复杂难懂的保险合同条款内容认真阅读的比较少,造成对某一类保险产品的误解。当时,又有保险销售人员为了获取业绩利润,夸大保险的功能和作用,隐瞒可能造成的损失和细节,导致后期投保人需要保险理赔时,保险公司又拒绝理赔。
公司拒绝理赔说出的理由和当时保险销售人员嘴里说的不一样。保险公司有签过字的合同作为证据,而居民当时有手机的人都很少,又有谁会录音留作证据。最后只能是投保人无奈败诉。投保人心里不服气,肯定到处诉说保险坏处,说保险骗人,造成周围人都对保险不信任,并在一定程度上代代相传,给保险行业造成巨大负面影响,持续至今。
以比如,部分业务销售人员在销售分红型保险产品时,过分夸大分红的金额或者年化利率。但是,当分红收益到账时,却又远远小于业务员当时口中说的收益水平。此时,业务员又会说分红收益是不确定的,当时说的是最高可能的数额和收益率,等明年,收益可能就高了等等之类的话语,每次都有新的理由。
甚至一些可能造成损失的行为,业务员也没有和投保人详细说明。造成了实际情况发生时,投保人的经济损失,让居民更加讨厌保险。
三、保险产品复杂程度高,难以理解的因素
保险产品的种类繁多,包括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人寿保险、分红保险、财产保险、养老保险、意外险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又有许多细分的产品。保险条款内容中,为了杜绝语言歧义和漏洞,包含了大量专业术语和理赔领取金额的复杂条件。虽然各种专业术语会有解释,但是这些解释在多个专业术语之间,绕来绕去,个体自身理解、演示和计算都很费精力,费力气,一个不注意,还可能理解错误,计算错误。
例如,在一份财产保险合同中,对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在理赔时,会详细规定地震、台风等不同类型灾害的赔偿范围、赔偿比例,以及什么情况下不用赔偿。不用想,不用赔偿的情况肯定是有利于保险公司,是公司用来杜绝骗保和提高营收利润的。普通消费者很难完全理解和界定这些条款的具体意义边界,很难理解这些条款内容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行为。这容易使投保人在购买保险时,感到困惑和担忧。
此时,销售人员如果再不说实话,不把利弊情况都详细告知,隐瞒关键信息,投保人更是担心自己被误导消费或者购买了不适合自己的产品。
四、对保险公司稳定性信任不足
部分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负面事件,比如保险公司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导致公司破产。虽然我国有相应的保障基金来保护消费者权益,但是,连银行破产都最高只赔50万元,保险公司破产能保护多少利益,还是未知数。因此,这些事件还是会引发投保人对保险公司稳定性的担忧。
部分保险公司理赔流程不透明,时间又长,导致消费者可能会认为保险公司在故意拖延或者拒绝理赔,从而降低了对保险行业的信任度、好感度。
00想知更多信息,加个关注!谢谢!笔芯笔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