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
一提到四川成都,我们的脑海里立马就会蹦出个“蜀”字,可这“蜀”到底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解释道:“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
由此来看,四川古称“蜀”“蜀国”和当地人人栽桑养蚕的习俗应该密不可分,这里的丝产量极高,所以还得了个响亮的名号——蚕丛之国。
前段时间热播的《蜀锦人家》便是以唐代蜀锦文化为背景,让蜀锦这一古老工艺重新走进了大众视野,焕发出勃勃生机。蜀地与“锦”也有不解之缘,比如织女们常常在江边濯锦,便有了城南“锦江(濯锦江)”,还有买卖蜀锦的“锦市”、锦工居住地“锦里”、官府驿站“锦官驿”等等,都是蜀锦辉煌过往的见证。作为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由此孕育的蜀锦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世界各地。而这条锦绣之路的前世今生里,也藏着不少趣事。
卧龙经世之智:诸葛亮生财有道的秘诀
蜀锦,又称蜀江锦,是四川成都地区用染成五方正色的熟丝织造而成的提花织物,与苏州宋锦、南京云锦、广西壮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凭借悠久的历史背景、精湛的织造技艺和迷人的艺术魅力,蜀锦更被世人称为“天下母锦”。说到蜀锦起源,那可是相当早。商周时期,“锦”这种丝织品已经存在,《尚书·禹贡》中便有“扬州厥篚织贝”的记载。而三星堆2号坑出土的龙纹礼衣更是力证了蜀地早在3000多年前已拥有成熟的丝织刺绣技术。
秦汉时蜀锦初兴,成都成为织锦中心,商贸繁荣。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出兵灭蜀后在蜀郡“南立锦官”,统一管理织锦业,成都因此被誉为“锦官城”,简称“锦城”。要说蜀锦为啥能发展得这么快,那可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官府的政策支持,以及社会上层与地方豪族对蜀锦的痴迷热爱。东汉明帝永平年间,蜀锦的品种、花色愈发丰富,产量增多且行销全国,已然成为益州的支柱产业。左思在《蜀都赋》中提到“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此时的蜀锦以做工精致、花式繁多闻名于世,还作为重要的贸易品沿着丝绸之路远播四方。
三国时期,诸葛亮与蜀锦之间还流传着一段佳话。他深谙蚕桑之利,于建兴初年颁布《言锦教》,明确指出“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把蜀锦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物资的高度。同时,还在蜀汉地区实行“重本而不抑末”的政策,鼓励官办、商办和个体家庭手工业等不同的经济体从事蜀锦生产,并身体力行,亲自植桑养蚕,据诸葛亮自述,其家产有桑树八百株(《三国志本传》),为蜀锦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此后,为进一步拓宽蜀锦销路,他甚至还专门开通了蜀地至贵州、广西的陆路交通。南朝刘宋时人山谦之在《丹阳记》里说道:“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吴皆资于西蜀,至是始乃有之。”
《后汉书·左慈传》也记载曹操曾派人到蜀中购锦。这时候的蜀锦不仅畅销于魏、吴两国,还通过东南水路和陆路远销至东南亚及西亚诸国,摇身一变成了蜀汉政权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到了隋唐时期,蜀锦在染色、图案设计以及织造技艺等方面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隋书·地理志》称蜀地“人多工巧,绫锦雕镂之妙,殆侔于上国”,《日本美术史》也认为:“(唐代)蜀锦的兴盛,压倒了魏锦以及建康锦,蜀地锦院织造的蜀锦,支配了全中国。”至宋,成都府尹吕大防于府治之东建成都锦院,号锦官楼,专司蜀锦生产,彼时成都每年都上贡大量的蜀布、绫和上等蜀锦,大有“蜀织衣被天下”之势。元代,蜀锦品种多样,为迎合蒙古贵族对金的喜爱,还催生了用金线显示花纹的织金锦。然而,明代蜀锦织造被蜀王府垄断,蜀锦产业受创,发展由盛转衰。好在清初逐渐恢复,并不断融合创新,清末受江南织锦影响,还诞生了月华、雨丝、方方锦,并称为“晚清三绝”。
其实,在《甄嬛传》中也有蜀锦惊鸿一瞥的倩影,剧中嬛嬛所着的“高定”金镂花蜀锦玉鞋被槿夕赞叹道“十人绣三个月方能得一匹,一寸之价可比十斗金”。
锦作为丝织品中最高档的精品,不仅原材料珍贵,生产工艺也极其繁琐,最熟练的织工一小时满负荷操作至多能织出一两厘米,因而古时有“寸锦寸金”之说。正如《释名·释彩帛》所言:“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人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之。”
在过去,蜀锦是皇室与达官贵人才能享有的奢侈品。除了各个朝代的发展契机外,蜀锦能在历史长河中历经沉浮、光彩常在也离不开精湛的织染工艺。
唐女出阁添绮梦:什么宝贝压嫁箱
以蚕丝为原料构建经纬线,再通过特定的技艺改变蚕丝的结构形态,把染色好的丝线装到织机上,经由匠人穿线引路方能织就出细腻精美、颜色鲜艳的蜀锦,成都地区老官山汉墓中出土的织机模型正是当时高超织锦水平和作坊匠人智慧的生动见证。根据起花方式不同,蜀锦的分类也很有门道:以单层或多层彩经起花的为经锦,以多重彩纬起花的是纬锦。冷知识:蜀锦可是唯一经历过经锦阶段的技艺——自汉至唐,多以经向彩条为基础,辅以彩条添花;进入宋元时期,在织造方法上则突破了经锦的局限,纬锦日渐流行于市。
从缫丝、染色到织锦、制衣,图案和文字被巧妙地织入丝缎之中,使锦与缎完美融合,成就了“锦缎”之美名。唐代的安乐公主出嫁武延秀时,益州就献上了一条珍贵的“单丝碧罗笼裙”作为添妆。《旧唐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安乐初出降武延秀,蜀川献单丝碧罗笼裙,缕金为花鸟,细如丝发,鸟子大如黍米,眼鼻嘴甲俱成,明目者方见之。”
这件嫁衣可谓安乐公主最为风光的嫁妆之一,不仅展现了当时蜀锦工艺的高超,也成为唐代社会风尚和文化价值观的一个缩影。
就色彩而言,蜀锦以“赤、黄、青、白、黑”五方正色为主色,红、绿、蓝、紫为间色。构图亦十分精美,可分为雨丝锦、方方锦、条花锦、散花锦、浣花锦和民族锦等。就说这浣花锦,相传在唐代成都浣花溪畔时常能见到居住于此的贵妇人漫步,她们在潺潺流水的启迪下,灵机一动,依着溪水荡漾的奇妙变化,将曲水纹、浪花纹与落花相组合,一番琢磨后设计出了别出心裁的花纹。从此,浣花锦正是带着这份诗意与浪漫,从大唐的溪边启航走进了岁月的洪流,成为蜀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后人在抚摸它的纹理时,仿若能瞧见千年前贵妇人的巧笑倩兮,听见那浣花溪的窸窣流水声。
蜀锦在工艺和颜色上何以如此神奇?这答案或许就藏在《能改斋漫录》(南宋时期吴曾编纂的一部笔记集)中。相传少卿章岵在成都做官时,曾经把吴地的罗、湖地的绫带到成都,再与川帛一起染红带回京城。谁知,不巧赶上了梅雨季节,一路折腾下来,吴地和湖地的丝织品竟都褪了色,唯蜀地织品鲜艳如新。于是,他向一位四川技师请教,原来“蜀之蓄蚕与他邦异,当其眠将起时,以桑灰喂之,故宜色。然世之重川红,多以为染色之良,盖不知蚕所致也”。这下明白了,成都人养蚕有绝招,这才使得蚕宝宝吐出的丝就与别处不同。
再说蜀锦的取材,也十分广泛,大自然、生产生活实践、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都可以成为它的灵感来源,常见有花鸟卷草、瑞兽祥禽、云纹地域、人文景观等。而且,由于蜀地是道教发源地,受道教文化影响颇大,“吉祥寓意”便成为蜀地人民重要的传统思想,在图案设计中也尤为遵循“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准则,因而常以方形、条形、几何形纹通过对称、连珠、团窠、四方连续等循环组合成寓意吉祥、如意、长寿、富贵的纹样。凭借精巧的制作工艺与丰富的图案设计,独具特色的蜀锦在商贸之路上也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丝路通商:且看爆款单品如何“一路开挂”
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具有开拓性和世界性的对外交流通道,商人们辗转其上,以丝绸等名物换取东亚、东南亚地区的珍奇货物。早在汉代,成都已是我国著名的五大都会之一,而蜀锦更是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成了外族人眼中来自神秘东方的奢华好物。作为中国古代丝织工艺的杰出代表,蜀锦在丝绸之路上无疑是炙手可热的贸易商品,其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便是蜀锦沿丝路传播的标志性文物。“大漠深处埋锦绣,千载沧桑色依旧。一朝出土重现世,惊艳人间好风流”,这一织锦逾千年而愈新,代表了蜀锦技术的最高水平,也被列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六十四件国宝之一。
蜀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其传播范围之广令人惊叹。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蜀锦被带到了印缅、越南、老挝至南亚,甚至成了这条古老商路的特色标志,因而这条贸易商路也被称作“蜀布之路”。
同样,通过北方丝绸之路,蜀锦被运往西域至亚欧,其上的河西商贾“莫不皆取于蜀”(陈子昂《上蜀川军事》)。
杜甫的《白丝行》诗云“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生动描绘出了蜀锦当时作为货币进行交换的场景,也反映出蚕丝和丝绸、蜀锦锦缎的金贵与生产的繁荣。
随着唐代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蜀锦的生产规模与技艺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通过剑门蜀道、茶马古道、岷江水路等与各国进行贸易交流。唐代贞观年间,益州大行台窦师纶受命到四川督制丝织,他在继承传统图案的基础之上,巧妙地将西域和波斯文化元素融入蜀锦织造之中,洋为中用,创造出十余种蜀锦新花样,其中以“陵阳公样”为代表,被誉为“益州新样锦”。
此时,蜀锦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输入日本,至今仍有许多流传的蜀江锦被日本当作国宝级文物,像日本京都法隆寺珍藏的“四天王狩猎纹锦”就是传世唐锦中花纹最宽大、保存最完好的一件。
宋代是海上贸易的鼎盛时期,以蜀锦为代表的大宗商品由原来经南方丝绸之路的西线转移为海上贸易,传播至东亚、南亚地区。可以说,蜀锦的外贸出口之旅,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都作出了贡献。特别是通过丝绸之路走出国门,沟通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得以了解世界,也让世界透过它更深入地认识了中国。
长期以来,蜀锦引领着古代丝织品的发展,丝丝缕缕交织着千年的历史经纬,织机轻吟道来了代代匠人的巧思。回溯往昔,成都“女工之业覆衣天下”;时至今日,蜀锦文化依然深植于这座城市之中,“锦城”“锦江区”等随处可见的“锦”字招牌时刻提醒着世人,这一方锦缎在悠悠岁月里源源不断书写着巴蜀大地的传奇故事。指尖轻触的瞬间,一寸一乾坤,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往昔岁月的温度,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息脉搏。
参考文献:
[1]单笑寒:《诸葛亮与蜀锦》,《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69期。
[2]唐林:《蜀锦与丝绸之路》,《中华文化论坛》2017年第3期。
[3]王偞婷:《线路遗产:古今蜀锦与南丝绸之路》,《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3卷第6期。
[4]杨浏依、赵斌:《汉晋蜀锦研究综述》,《吐鲁番学研究》2021年第1期。
[5]徐汝岚:《从蜀锦变迁视角探讨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辽宁丝绸》2023年第3期。
[6]胡光俊:《繁华锦城的千年蜀锦——浅谈蜀锦传统织造技艺》,《现代艺术》2023年第5期。
编辑:周斌 詹茜卉 胡心雅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