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二、红六军团在贵州木黄会师,是红军长征中一次胜利的会师,但同时也是一次充满艰险的会师,会师途中他们曾数次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发生战斗,其中就有一支部队在战斗中突然消失不见。这场战斗也成为了红军长征史上的一个不解之谜,直到70年后真相才终于浮出水面……

困牛山战斗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困牛山战斗遗址

1934年10月7日,红六军团到达贵州石阡县甘溪镇,与国民党军队发生遭遇战。抢占有利地形的敌军居高临下向红军发起猛烈进攻,处于被动地位的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与敌军浴血奋战10多个日夜,暂时摆脱了敌人。而国民党军乘势而上,以24个团的兵力进行全力防堵,企图将红六军团一举消灭在贵州石阡地区。

危急时刻,军团首长决定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利用高山峡谷密林与敌周旋,寻找突破口与红三军(原红二军团)会合。转战中,由龙云师长亲自率领的红十八师五十二团,为掩护红军主力转移,根据战时需要在后卫与前卫之间不断转换。

10月15日,红六军团主力准备渡过石阡河,前往印江木黄与红三军会合时,又一次陷入了国民党湘军和黔军的层层包围中。危急时刻,为了阻击敌人、掩护主力向甘溪地区转移,龙云率领已与敌军激战了一昼夜的第五十二团800余人,再次由前卫改为后卫。

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0岁,但战斗力极强,反“围剿”屡立战功,部队行军过程中屡作后卫阻击敌人,被萧克将军称为“湘鄂赣久经战斗的部队”,果然不负重任,又一次阻挡住了敌人一轮接一轮的疯狂进攻。

本来完成断后任务后,红五十二团可以尽快脱战追上主力。然而龙云和团长田海清等人商议后,认为这样会让敌人再次咬住主力部队。于是龙云当机立断,带领红五十二团全团与主力部队背道而驰改道向西,以自己为诱饵,尽可能的误导敌人,将敌人一步步引到了困牛山上。

困牛山原本是一座无名山峰,但因这里山势蜿蜒、绝壁陡峭,放牛至此,无需看管牛也走不出去,因此得名“困牛山”。

就这样,红军主力得到了安全转移,但他们自己却在这座“困牛山”上陷入了敌军的重围之中。

此时,红五十二团指战员在惨烈的战斗中伤亡损失过半,仅剩下400多人。生死关头,为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生力量,龙云率200余人攀陡壁下到河沟突出重围;田海清率100余名红军战士继续坚守困牛山阻击敌人。

绝境之中,坚守困牛山的红军战士一步未退,英勇抵抗,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敌人伤亡惨重,但团长田海清也在战斗中不幸牺牲。

红军遗留在石阡的战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遗留在石阡的战刀

10月16日下午4时许,面对坚守困牛山的英勇的红军战士,气急败坏的国民党军拿着枪躲在后面,胁迫当地老百姓走在前面,向困牛山红军阵地一步步逼近。为了避免误伤老百姓,红军只能瞅准机会打击后面的敌人。陷入被动的百余名红军边打边退,一直退到了悬崖边上。

当战不能战,退无可退,这些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红军,却做下了宁死不当俘虏,也坚决不能向老百姓开枪的决定。最后,100多名红军从数十米高的悬崖上集体跳崖(最高处70多米)。

据后来幸存的司号员陈世荣说“当时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牺牲。”

红军集体跳崖的困牛山虎井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集体跳崖的困牛山虎井沟
幸存红军陈世荣的军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幸存红军陈世荣的军号

由于跳崖后绝大部分红军都壮烈牺牲,这卷悲壮的战斗史也成为了尘封的记忆,直到70年后才终于被翻开。

如今,原本人迹罕至的困牛山村,新建了困牛山战斗遗址、纪念碑广场、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成为了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和省委党校的现场教学基地,每年从全国各地赶来缅怀的人络绎不绝。

今年,全国第489所红军学校,中国工农红军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学校也迎来了建校后的第一批新生。

你瞧,山下的油菜花又开好了。

文案/策划:李奕璇

原画:李庭昊

海报:曾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