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阑夕
游戏大作「文明6」的乐趣之一,就是在解锁对应科技时,会刷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历史金句。
比如在进入信息时代后,能够看到软件开发师艾德·伯内特的一条段子:「现在有31颗卫星环绕在你头顶的轨道上,不为别的,就为了告诉你最近的便利店怎么走。」
考虑到游戏的发售时间,其实可以理解为,早在十年前,电子消费品的过剩性能和朴素用途之间的矛盾,就已经被摆到了台面上。
就像手机厂商都在卷向影像能力,但违和感仍然挥之不去,明年上映院线的好莱坞大片「惊变28年」都已经是全程由iPhone 15 Pro Max拍摄的了——虽然还包括了数十公斤的辅助配件——但在普通用户手里,拍出一张高质感的照片,仍然是一项难度巨大的工程。
和自说自话的宣发相比,走完第二年的「微博影像年」,却还在致力于为手机厂商搭建影像能力的竞技场,而且在规模上,已经做成了海内最大的图片摄影征集活动。
更重要的是,它在拉近设备性能和个人才能这件事情上,提供了一个最简洁的答案。
从各大厂商的发布会数据来看,对于拍照功能的介绍和演示,时长占比连年上升,也会亮出媲美大师级摄影作品的样片,但用户还是会吐槽,同样一部手机自己拿去拍照,怎么也拍不出样片的效果。
就像一个段子说的,现在的手机算力,早已超过了美国当年把宇航员送上月球的大型计算器,但你依然在拿手机玩捉大鹅。
拥有生产力,并不等于可以兑现生产力,在能不能真的用手机拍出好的照片这件事情上,自下而上的「微博影像年」提供了第一性原理:没有量化,就没有客观。
去年开始,「微博影像年」从微博举办的手机摄影大赛升级为S级活动IP,以年为单位的运营周期。足以说明微博的胃口之大,想让这场活动贯穿全年,每一天都能有影像记录留下。
事实上微博也做到了,今年的「微博影像年」持续为4个赛季,并分别设有赛季主题,并在5个城市落地了12场全国巡展,59万名投稿者、556万张作品、5000万个讨论网友,盛况空前。
如果我没记错,这个IP去年还叫「微博手机影像年」,今年把「手机」两个字去掉了,相当于扩大了征稿范围,来自专业相机的产出作品也能参赛。
而手机厂商依然是最活跃和积极的参与方,某种程度上也是知行合一了,和它们在宣发时相信自家镜头并不输给相机的态度是吻合的,这不,节目效果立刻就出来了,所有人都可以在同台竞技的标准下对比拍摄效果的差别。
甚至连小天才电话手表、大疆无人机这种非典型拍照设备,也在今年活动里接连入局,微博的下沉固然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内容广场的特点,使得没有任何数码产品愿意错过来刷存在感的机会。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统计数字,今年1-10月国内手机出货量达到2.5亿台,按照这个趋势,年底有相当高的概率重回年销3亿台的大关,但和2019年前能够年销4亿甚至5亿台的体量相比,仍显艰难。
每家手机厂商都在逆水行舟,集中度变高了,价格也涨上来了,但在面对一个更加紧缩的市场时,每一次的新品上线,都是一场不能输的突围之战。
消费疲劳的因素很多,比如发布会的传播留存越来越低,这几年严控拉踩,连怼友商的节目效果都不再多见了,评测拆机的现场也一个比一个用力过猛,专业归专业,却很难回归普通人的手机体验。
暂时的对参数主义或是品牌灌输祛魅,在几十万人的拍摄生图里感受数码产品的乐趣,这或许是「微博影像年」同时具有的公共价值和商业价值。
不同品牌、不同机型、不同赛道之间的横向比较,依然是微博影像年的最大看点,粉丝圈里再多的虚空打靶,都不及把大众拍照结果拉出来遛遛的视觉体验,不看宣传看实拍,这样的「拱火」越多越好。
就形式而言,「微博影像年」是宽进严出的,宽进在于它的参与门槛很低,只要带上话题标签,上传自己的拍摄照片,就能成为投稿者之一,但在评奖标准上,被遴选出来的优秀作品,没有任何一张是凑数的。
从评委名册就能看出来今年有多上强度:既有当过荷赛奖评委的黄文、王身敦这种大师。也有中摄协主席李舸、副主席宋靖这类专家,加上主流摄影媒体和十余位摄影师大V,含金量已经和国际上的专业级赛事没有太多差别了。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面向全民的活动,但它不是反智的,给予普通人被发现的机会,指的不是迎合普通人的技艺水平,而是要做慧眼识珠的事情,帮助大家更善于发挥手上设备的拍摄能力。
就像艺术家常说的,美一直就在那里,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道理,对准镜头按下快门。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行为,但在庸常和绝妙之间,有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和过去——以及大多数摄影比赛——不同的是,这次的「微博影像年」,开始有了填沟的举措。
和活动一起进行的「微博青年影像计划」,是邀请摄影师造访中国高校,用最通俗的语言去和年轻人分享从入门到进阶的摄影方法,以往限于拍摄设备的窄众化,这样的培养机会往往只能在「交了入场券」的发烧友之间进行,但在手机也能拍出好的作品这个条件成立之后,从大众群体里发掘有潜力的摄影师种子,也就有了实现通道。
摄影师刘翔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分享就很有代表性,他从北影毕业多年,又因「微博青年影像计划」的主讲人身份重回北影,给学弟学妹们传薪递火。
刘翔曾是国家地理杂志的专职摄影师,后来去了图片版权社区500px当总经理,在专业和商业两条赛道上都有交叉建树,加上他的摄影毒舌点评系列短视频火得出圈,对流量也有自己的理解,由他来向大学生们讲解要怎么才能成为自带经济价值的摄影师,再适合不过了。
在其他的场次里,有专注于色彩细节的分析,有对机位和构图关系的科普,有把想象变成画面的讲解,有告诉大家怎么在日常生活里提取诗意的自述,所有的价值,都聚拢在摄影是一门可以被接触和掌握的技艺上。
很多时候,摄影这个圈子的封闭性,始于重器物而轻能力的传统,如果说去年的「微博影像年」还只是一个初访敲门的角色,那么今年就已经是在破窗设宴了。
在全球印刷超过1000万册的小说「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有一个被反复提及的概念:热忱(Enthusiasm)。
作者说:「如果你想修好摩托车,第一件工具、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工具,就是充满热忱,如果你没有这件工具,那么不如把其他工具也都先收起来,因为给你再多的工具也无济于事。」
这当然不是一本解释如何修理摩托车的册子,虽然作者和他的儿子确实是在骑着摩托车横穿北美大陆的途中把书写完的,但无处不在的摩托车更接近一种生活哲学的隐喻,修缮摩托车的本质,是寻求人和科技的和解。
摄影也是一样,作为重新发现世界的手段,相机的诞生,让「所见即所得」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现实,从胶片到数码,干掉了成本昂贵的暗房,手机的智能化,则开启了一条人人都可以兑现摄影才能的道路。
我始终以为,「微博影像年」这种自尘烟处而起的活动,它对那几十万人——以后可能还会变成几百万、几千万人——的最大贡献,无关奖金或是流量,在于推了一把手,让他们从原地朝着热忱的方向,走了一步,和很多步。
就像我也很喜欢这次「微博影像年」在年终收尾期办的影展,没有选在符合惯例的艺术馆等场合,而是沿着北京朝阳门地铁站的一个出口,从出站后的地下通道开始恣意生长,直到蔓延到地面上,和银河SOHO的流体建筑露宿在同一片天空下,就很草木葳蕤。
影展的主题「走走停停」也拉满了烟火气,很多人抱着宠物就来看展了,从人群中来,到人群中去,摄影就该是这样的大众艺术,可以曲高,但不会和寡,无论是最后成像的照片,还是用来拍摄的手机,都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展品。
尤其是在比特吞噬世界的大潮涌来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重视现实的原子之美,当工业化批量生产的AI美女、AI画作试图淹没每一个流量聚集之处,留有人味的作品可能会变成少数,选择哪一边,就是在给哪一边投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