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难得糊涂”,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清朝的书法奇才郑板桥郑板桥“难得糊涂”这句话,不仅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更是对其书法生活的一种感悟。于是,他将自己的书法称为“六分半书”,被后世戏称为“街石铺路”,这就是“板桥体”的特殊之处!

什么是“六分半书”?郑板桥自创一种将楷、行、草、篆、隶、画于一体的新字体,并以兰竹为题,自号“六分半书”,有“乱石铺街”之称。

郑板桥“乱石铺街”一事,后世诸家意见不一,有的人以为荒诞不经,有的人觉得新奇,这种说法,可有道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他了。“板桥”二字,让人不禁想起唐朝大诗人温庭钧《商山早行》中的“鸡鸣茅店月,行人过板桥冷”的诗句。

桥上铺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那些歪歪扭扭的足印,在桥上的霜雪里,显得格外清楚。这一行歪歪扭扭的足印,正如郑燮所书的“乱石铺街”,故得“板桥”之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扬州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素有“扬州八怪”之称,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首,与他的书法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郑板桥以汉隶、魏碑为主体,开创了中华碑学的先河。

郑板桥的书法,从整体上看,突出两个方面:一是融诸家风格于一炉;二是“画”与“书”结合,使“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独特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都知道郑板桥以“诗书画”著称,他的绘画最突出的就是兰竹,特别是他的竹子,变化多端,千姿百态。他将兰竹法在书法创作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应用,使他的“六分半书”具有了无穷的生命力。

郑板桥“六分半书”,是以诸家书法为一家,其余一半是他自己所创。“六分半书”一词,实际上是他自己的独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板桥的字被人比喻成“两个人扶着一个人”,说得很贴切,将“乱石铺街”的奇特之处描绘得淋漓尽致: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者,带着一个年幼的孙儿,另一个则是一个老者,两个人走来走去,跌跌撞撞,就像是一条乱石铺街。

郑板桥《乱石铺街》的结体大都是扁平的,而隶书则大多是扁平的,因此其形态趋向于隶书。他的笔法变化多端,变化多端,这就是所谓的“六分半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造型方面,兼收诸家,用墨则是浓淡不同,对比强烈。但最让人感兴趣的,却是阵法。有大有小,有疏有密,有正有斜,有厚有薄,就像是街上铺着的石头。

由此可见,郑板桥的书法创作,绝非凭空想象,它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才是艺术创造和创作的实质,仓颉造字,何尝不是如此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郑板桥的字,取法别具一格,给人一种新奇狂野之感,所以他的乱石铺街,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创作,并不奇怪。

郑板桥的《满江红》是一幅著名的行书,古人有这样的评价:“板桥书写,如兰,波磔奇,潇洒飘逸。”这一句话道出了郑公的书法特色和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好字”,并不是衡量一幅好字的标准,“好字”在书写的范围内。郑板桥的字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他的“好书法”却是千真万确的。

清代大书法家陈鸿寿,其字豪放豪放,大有“天之趣”之意。他对书法有自己的见解:“诗和画,不一定要精通,才能见自然。”

“天趣”这两个字,就是书法的韵味,也就是书法的趣味所在,所以才会让人觉得有趣。郑板桥的字恰好对陈鸿寿的美学要求,而故意去“到家”,常常是费力不讨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六分半书”留给后人的启示就是:“书法要有新意,要有新意。”

一位好的书家,如果只注重技巧,那就不是一位好的书家,而是要在“天趣”上下功夫。郑板桥的“乱石铺街”,正因其“天趣”而受到后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