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焦点访谈》将镜头聚焦于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这一话题,

揭露了未成年人通过租号、买号、代练等违规手段规避防沉迷系统限制的不良现象。

在记者的调查中,令人震惊的是,仅仅花费 4 元,便能够顺利突破防沉迷关卡,毫无阻碍地进入游戏世界。

这期节目一经播出,迅速在网络上尤其是在家长圈掀起轩然大波。

#央视曝光未成年人绕开防沉迷只需 4 元#这一话题瞬间登上热搜,

一时间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的焦点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可以说是家长们最关心、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一部手机、一款游戏就能毁掉一个孩子,这是在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想象的。

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孩子不仅成绩一落千丈,进而出现厌学、辍学,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差,还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响,使一个人慢慢地走向颓废,甚至是自暴自弃。

鉴于手机、网络的普及和手机游戏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巨大影响和伤害。

早在2021年,国家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网络游戏要全面接入国家新闻出版署的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以实施严格的实名认证流程。

一旦玩家被认证为未成年人,且处于非规定的游戏时段,系统便会自动弹出 “当前无法进入游戏” 的提示信息,从而有效限制其游戏时长。

不仅如此,此项规定还进一步明确指出,网络游戏企业仅能在周五、周六、周日以及法定节假日的每日 20 时至 21 时这一特定时间段内,为未成年人提供短短 1 小时的游戏服务。

该规定被称为 “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 ,对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手机游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人就动起了“歪脑筋”!

《焦点访谈》受访人江苏的张女士说,近期她年仅 9 岁的孩子沉迷手机,一天当中大把的光阴都耗费打游戏上。

学习成绩如同遭遇了 “滑铁卢”,出现了急剧下滑的态势。满心忧虑的张女士仔细查看孩子使用的手机后,不禁大惊失色。

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孩子用于租用网络游戏账号的费用竟然高达 2000 多元。

张女士和孩子聊天后,我才明白,他通过租用游戏账号的方式,巧妙地避开了游戏的防沉迷系统限制,完全随心所欲地控制着游戏时长,想玩多久就玩多久。

张女士所说的“租用账号”指的是在网络上,有不少专门提供给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的所谓畅玩服务。租号就是其中一种。

记者发现,这种“租号”服务,4元钱每小时,客服就给了一个账号和密码,记者将其在某游戏的官方App上输入后,就直接进入到了游戏界面,整个过程都不存在任何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核实验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学校、家长都对未成年人沉迷手机严防死堵,但是沉迷手机,被游戏毁掉的孩子仍然是不计其数,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

其实,问题的根本不在手机游戏本身、也不在于“逐利者”钻空子,而是在家庭,在父母

真正能让孩子自觉放下手机,不再沉迷手机的只有父母。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到底该怎么做呢?

1、堵不如疏,允许孩子在一定规则下玩手机。

完全禁止孩子接触手机往往不太现实,反而可能引发孩子更强烈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

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商量,制定一份详细的 “手机使用时间表”。

比如,每天放学后可以玩半个小时手机,周末适当放宽至一到两个小时。同时,明确规定手机的使用场景,做作业、吃饭、睡觉时间坚决不能玩手机。

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要保持坚定,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或撒娇就轻易妥协。当孩子遵守规则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如周末带他们去公园玩、看一场喜欢的电影;若违反规则,则要有相应的惩罚,像减少下次玩手机的时间。通过这种奖惩分明的方式,让孩子逐渐养成自律使用手机的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犹如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多彩世界的大门,能有效分散他们对手机的注意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喜好,家长要善于发现。

有的孩子对绘画有浓厚兴趣,那就为他们准备画笔和画纸,报绘画兴趣班,让他们在色彩与线条中表达自我;

有的孩子热爱运动,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任其选择,周末带他们去球场尽情挥洒汗水,既能强身健体,又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当孩子沉浸在兴趣爱好带来的成就感中时,他们会发现,除了手机,生活还有诸多美好等待探索。

阅读也是一个极佳的兴趣培养方向,为孩子打造一个温馨的阅读角,摆满各类适合他们年龄的书籍,每天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让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思维愈发活跃,对手机的依赖也就自然而然地降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所谓高质量陪伴,并非是家长和孩子共处一室,却各自为政,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孩子的互动中。

在孩子年幼时,一起搭积木、玩拼图,在动手的过程中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孩子稍大一些,陪他们做科学实验,探讨书本中的知识难题,引导孩子深入思考。

每天抽出专门的时间,哪怕只有半小时,放下手头的一切事务,专注倾听孩子的心声,无论是学校里的烦心事,还是对未来的憧憬,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理解。

这种深度的情感连接,会让孩子内心充盈,不再需要从手机中寻求慰藉,因为他们已经从父母的陪伴中获得了满满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以身作则,父母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玩(用)手机。

孩子们就像敏锐的观察者,他们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行为。

如果家长们总是在孩子面前频繁地玩手机,无论是刷短视频、玩游戏还是沉迷社交软件,孩子都会认为这是一种正常且有趣的日常消遣方式,进而对手机产生浓厚的兴趣。

想象一下,一家人围坐在客厅,父母各自低头盯着手机屏幕,沉浸在自己的虚拟世界里,孩子只能默默坐在一旁,此时,手机对孩子的诱惑就会成倍放大。

家长们不妨尝试放下手机,多去阅读书籍、进行户外运动,或者与家人面对面地聊天交流。

当孩子看到父母享受这些健康的活动时,他们也会更愿意去尝试,而不是一门心思扑在手机上。

例如,晚饭后,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出门散步,聊聊一天的趣事,分享彼此的心情,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让孩子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乐趣远多于手机里的虚拟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防止孩子沉迷手机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持久战。

父母们要从自身做起,通过以身作则、制定规则、培养兴趣爱好以及给予高质量陪伴等多方面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让手机回归工具的本质,而非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助力孩子茁壮成长,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只有家长用心、用爱去引导,孩子们才能学会自律,合理驾驭手机这把“双刃剑”,在现实与虚拟的世界中找到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亲子关系也会愈发紧密,家庭氛围更加温馨和谐,为孩子的一生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石。

智和教育深耕家庭教育十余年,帮助父母提高教养认知,提高养育子女的能力,重点解决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厌学辍学、拖拉磨蹭、沉迷网络、自卑抑郁、早恋等心理和行为问题、助力父母从有效沟通、情绪管理、解决冲突等方面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家庭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