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冬捕季。在云南省玉溪市星云湖畔的江川区,眼下正是江川的“开渔”季,当地捕捞有什么特色?目前开渔进度如何?
在玉溪市江川区的李家湾码头的渔获交易现场,工作人员将来自星云湖的海量鲜鱼运送到运输车上,这些渔获将被输送至江川区以及云南省其他地区的各大市场上销售。星云湖开渔一般是从每年的12月25日开始,持续到1月15日左右。当地老乡们告诉记者,经过一整年的生长,12月底正是星云湖鱼类肉质最为肥美鲜嫩的时间,这个时候也避开了每年3月底到6月底的鱼类繁殖季和禁捕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开渔季采用了相对独特的生态调控捕捞方式。相较于常见的“一网打尽”式的传统捕捞,生态调控捕捞首先在捕获对象上格外不同。按照“捕大留小、科学放流”的原则,捕捞的鱼类大多是体重在3公斤以上的大鱼。
第二点就是捕捞形式上的大不同,如何来实现“捕大留小”?这就需要借助长达千米的“巨型口袋网”。这种网的网格口很大,体型较小的小鱼能顺利逃出“埋伏圈”,大鱼则被困在网箱中“束手就擒”。材质上选用尼龙绳制成,这样不会缠住鱼鳞,也避免了对鱼类身体表面造成损伤,上市后,卖相更好、卖价更高。
抓大放小,让星云湖里的珍稀小众鱼类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比如湖中珍稀鱼类之一大头鲤;还有体型娇小、浑身银白的珍稀鱼种星云白鱼。整个星云湖中一共有30多种鱼类。为了避免开渔期间捕捉到珍稀鱼类,当地在借助声呐等科技手段聚焦目标鱼群的同时,还加强了水上捕捞作业的巡逻监管。
今天是当地开渔的第四天了,前三天累计捕捞量超过了220吨,日均交易量大约有68吨,相较去年同期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同时,成交的行情也相当可观,去年同一时间,10公斤以上的花鲢鱼平均市场价格大约在10—15元/公斤,而今年已经涨到了20元/公斤左右。
今天正值周末,一大早就有不少市民、游客来到岸边,看碧水翻腾的捕鱼盛况。可以说,今年的开渔季,称得上是一场水下与岸上、文旅与消费的“双重丰收”。
在高原湖泊中如何发现鱼群?
湖面上真是热闹,碧水翻腾中,一条条鱼儿跃出。这么开阔的湖面,渔民们是如何判断鱼群位置?又怎么判定下网就有鱼的呢?
星云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面积超过35平方公里,最大水深超过10米,蓄水量达2亿立方米,生活着多种鱼类。云南玉溪江川区依湖而居,有着上百年的捕鱼历史。今年开渔,采用了传统捕捞和巨网捕鱼两种方式。渔民们是怎么样判断鱼群位置的呢?
星云湖捕捞队负责人 高成武:水面高的时候鱼群会上浮,我们很远能看到鱼群,水面上鱼腥味很大,发现鱼群根据粪便判断是鲢鱼还是鳙鱼。
曾经靠经验判断鱼群动态和数量的渔民们,今年在巨网捕鱼时,有了新的妙招。就是声呐探鱼器,通过复杂的算法,它能将原始数据转换为可视化的图像。有了这个“法宝”,渔民们能够快速锁定鱼群聚集的区域,选择合适的位置放下巨网,事半功倍。
星云湖捕捞队负责人 高成武:像这种,就是星云湖比较大的鲢鱼、鳙鱼,密度还可以。一个方格是五米,在五米的范围内显示这么大,比例挺大的,这鱼有一米多长。鲢鳙的小群慢慢聚成大群,这样就是效率比较高了。
星云湖畔渔获满仓 沉浸式打卡开渔季
科技手段不断助力星云湖捕捞,也推动着水下的丰收。那么,云南玉溪市星云湖江川区的开渔季,还有哪些有趣又独特的体验呢?
一大清早,伴随着岸边的一声令下,来自星云湖畔13个村社区的40支渔船,争先恐后地向湖中央进发。划桨、下漂、拉网、上鱼,江川开渔季就在热火朝天中正式开启。
捕鱼老手经验丰富,都是借助单层或三层渔网开展“围追堵截”。这不,下网没多久,船上就收获了不少4公斤左右的大鲢鱼。条条大鱼拍打着船舱,水花夹着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
传统捕捞传承了数百年,而在不远处的李家湾码头,生态调控捕捞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数十吨的新鲜鲢鳙鱼在水中扑腾、翻滚,重机械吊秤一刻不停,一网接着一网转运起来。岸上的运输车也已经排起长队,蓄势待发。
2000多年前,星云湖畔的人们就和鱼结下了不解之缘。千年之后,开渔也就承载了更多江川地方文化,成为了当地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上午收获的100多吨渔获已经满满当当地摆在了鱼市一条街。走入其中,帐篷摊位间人潮涌动,有人来凑凑热闹,更多人着急品尝“第一口鲜”,市场里的询价声、讨价声不绝于耳。
商户 杨貌蓉:今天来了2吨,卖到现在就这么几条了,已经没有了,差不多要收摊了。
市民 马蕊:江川区开渔节就是我们这边的传统,所以每年不管鱼贵还是怎么样,肯定都要意思意思吃一下。
一场开渔,承载了年末岁尾的丰收喜悦,迸发着渔获消费的崭新活力,也寄予着生态和谐的美好愿景。
织网技艺 老手艺“织出”增收路
坐落于星云湖畔的玉溪市江川区,是传统的捕鱼之乡,也是名副其实的“渔网之乡”。随着适度捕捞、定期开渔的观念深入人心,很多村民过上了“只织网、不捕鱼”的生活,渔网也从自给自足逐渐走向对外销售,老手艺为村民们织出一条增收路。
走进河咀社区,村民们三三两两,谈笑间手中的网针上下翻飞。从一根网丝到一张渔网,需要经过织渔网和装渔网两个阶段。随着科技发展,织网环节已经逐渐被机器替代,但装网这个环节仍然依靠手工完成。
河咀社区村民 张树云:鱼你要看大、小、瘦、胖都有,所以渔网就要根据鱼的大小,网眼要多少厘米。
张树云是土生土长的河咀人,也是织网技艺区级传承人。20多年来,他带动河咀及周边村、社区的600多人织渔网,自己收购以后再把渔网成品销往外地,既传承了织网技艺,也让居民们足不出户实现增收。
河咀社区村民 张树云:我们村几乎可以带动百分之六七十村民都在加工渔网,收入多的每年有七八万、十多万,少的两三万。
近年来,江川区也积极鼓励和支持渔网、渔具产业发展,在城区规划建设了渔网铁农具市场。60多户居民在市场里开店经营渔网渔具,凭借着织网技艺,曾经的小渔村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好路子。
(央视新闻客户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