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老病死这是自然的规律,大家也知道每天每时每刻都有人在出生,同样的也有人在去世。这是不可避免的,是大自然的法则。

特别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度,十几亿人口的基数下,生死的更迭宛如生命不息的脉搏,持续跳动,每一刻都承载着家庭的悲欢离合,见证着生命的轮回交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如果老人在大年三十,或者是初一去世了,如何办理丧事呢?毕竟年三十后面就面就是新年了,这是一年中最喜庆的日子了。

此时家中老人去世的话,的确是有点尴尬。可是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并且还是偶有发生的。

当老人在大年三十或初一这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特殊时刻离世,传统习俗便为这悲伤之事披上了一层厚重而特殊的“外衣”。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这几日被视为新春之始,天地万象更新,诸般禁忌繁多,人们沉浸在对新年的祈愿与欢庆之中,死亡的哀伤似乎与此时的氛围格格不入。

可是人去世了,对于逝者而言,风光大葬、入土为安才是最大的尊敬。所以还是要办丧事的。

只是和传统的丧事做法不同,根据传统,一般都是采用一种默契而庄重的做法——秘而不发,暂掩悲痛。

记得几年前,村子里曾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张爷爷,就是在大年三十的夜晚,阖家团聚之时,张爷爷却在子孙环绕中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因为我们两家挨得很近,而且还是宗亲,所以去世后也知道了这个消息。但是当张爷爷去世的时候,子女一个个都没有哭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凝重的寂静。

他们强忍着内心的悲痛,把老人放置在一个卧室里面,然后轻轻为老人整理好遗容,将门窗紧闭,只在屋内点燃一盏长明灯,家人轮流来守着老人的遗体。

因为没有告知亲朋好友张爷爷去世了,在新春佳节那几天,家中晚辈依旧强颜欢笑,走亲访友拜年祝福,一切如常,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直到了正月初三的清晨,才鸣锣、烧纸,子女们挨个通知亲友,告知近亲挚友张爷爷去世了这一噩耗。

邻里们心照不宣地收起新春的嬉笑,带着凝重的神情前来帮忙。没有了平日里办丧事的喧嚣哭号,取而代之的是压抑的低泣和无声的忙碌。

人们默默地为老人净身、换衣、入殓,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逝者的敬重与不舍。

初五之后,丧礼正式举行,简易的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挽联轻垂,白烛摇曳。前来吊唁的人们身着素服,依次向老人鞠躬行礼,寄托哀思。而到了初八,就把老人送上山了。

所以老人从大年三十去世,直到初八才送上山,老人在家里待了8天的时间。

但是这场迟来的告别,没有因为时间的延迟而削减情感的分量,反而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醇厚深沉。

这看似违背常理的做法,实则蕴含着传统习俗对生命与生活的独特尊重。

它让我们在欢庆新生的同时,也以一种隐忍而庄重的方式对待死亡,给予逝者最后的体面,也给予生者时间去缓冲、去接受,在新旧交替的时光缝隙里,寻找到生命延续与传承的平衡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