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跟踪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剪纸传承人王桂英。通过7个多月的采访,我编著了图文兼具的《王桂英的剪纸人生》一书。该书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王桂英的剪纸,是记录历史的符号,它记录了自己的人生,记录了半个多世纪的农村生活,还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我越走近她,越走近她的剪纸,越发感到有三种强烈的对立的东西,震撼人心!
一、人生的极大不幸——生活的热情乐观
王桂英,江苏徐州新沂市合沟镇人。她刚出生8个月,父亲就被马贼活活打死;7岁时,母亲在地痞流氓逼迫下,悬梁自尽;14岁时,唯一的亲人爷爷又不幸病逝;34岁那年,上三年级的大儿子溺水身亡;62岁时,与她一起走过46年的结发丈夫病逝……
命运不断地捉弄打击她,但她仍对生活真诚、豁达、超脱。她说,“因为我好剪纸才活下来,也因为活下来才能剪纸。”她喜欢剪纸,认识剪纸艺术的价值。她7岁开始剪纸,今年83岁,她酷爱剪纸艺术,剪了一辈子,追求了一辈子!
为了生活,她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在每次不幸和创伤之后,她总能调整心态继续生活。她剪花样、卖花样;她摆地摊,做小买卖;她干家务,干农活;她养鸡养鸭,搞副业,做小买卖,等等都表现了她对人生的极大热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她的这些不幸经历和生产生活中,几乎都能看到她用剪纸真诚记录的痕迹,表现了她的聪明智慧、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真让人惊奇,让人振奋!
二、物质上的极其贫困——精神上的非常富有
王桂英的一生极其贫困。前几年,她还有几万元的债务在身。解放前,整个社会都贫穷,解放后,她出嫁到 “连一个打鸡坷头都没有”的姓杨的家里,住在合沟街分得的“间半草屋”里,一住就是20几年。1989年,得县、乡政府4000元的救助,才到后八杨村盖了三间瓦房,直到现在,大儿子仍住在那儿。1994年,她和小儿子又在前面盖了三间平房。
2009年,我采访她时,在她的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俱,水泥块子垒的院墙,没挂墙皮。家院子里没打地坪,赶集用的破旧三轮车、做饭用的鍋戗子放在家院中……
然而,几十年王桂英内心充实,精神富有,她从不嫌弃,从不抱怨,也从不自卑,她年复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做家务,干农活,剪纸……她常提到“新中国”、“共产党”,她常提到帮助过她的人,真诚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感激,她是个懂得感恩的人。
王桂英精神上的富有还表现为,她虽没受过教育,但她心灵手巧,聪明智慧,见多识广,剪纸获得过很高的荣誉,她有很高的声望。1982年,她参加剪纸培训班;1994年8月,在合沟乡办“王桂英剪纸作品展”;15年连续三届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994年4月,去北京参加“一绝大展”;1997年,去南京参加艺术活动;2001年,徐州电视台和上海卫视联合拍摄的她的生活纪录片《干妈》,曾荣获国际白玉兰奖;同年9月,又在徐州博物馆办“四季”个人作品展;2002年春,她的剪纸艺术展办进了上海的高档画廊;她有几百幅作品中外发表或获奖;她享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家”的称号;她有《说书》《农家》《爆米花》等15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9年,她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剪纸传承人……
她精神上的富有还表现为,她内心的充实与宁静。她没有张家长李家短的烦恼,她没有更多的奢望与浮躁。她每天除了必须的生产生活,就是剪纸、教学生、给人剪喜花。她一生与剪刀为伴、跟剪纸说话。她每天都在剪纸的自由王国里宁静地快乐地生活着。
三、作品的原始生命——画面强烈的现代感
王桂英剪低,是典型的民间艺术,具有“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特点,像《耩地》《收麦》《养猪》《喂蚕》等都是她生命的再现。风格粗犷豪放、原创自然。有些作品虽不符合美学理论、透视原理,但也不让人生厌。如《抬汪泥》,她信手用草纸剪来,就那几剪子,两分钟完成,一下子就能把人带到那个时代,带进一个劳动场面。又如《春耕》《打场》《牛拉大车》等作品,像体育符号,动感十足,勾起人们的回忆。
她运用现代手法,许多作品画面中都有动态的表现,如《吃食的鸡》《喂猪》《农家》等作品,动物和人的动态都剪,真都超现代了……
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看了现代大片,听了激情歌曲,饱享了有文化懂艺术的“专家”介入的精细的新剪纸之后,再以客观的态度、宁静的心情和欣赏的眼光去看王桂英代表徐州剪纸的时候,一定会觉得,她的剪纸是那么写意,那么原始生态,那么淳朴自然,绿色清新!她的剪纸就像原野里的野生的新鲜娇嫩的荠菜,没有受到现代工业的一点污染,没有文化人的半点造作,没有理论家的丝毫约束,她的作品现实、真诚、夸张、浪漫,表现手法随心所欲,自由驰骋,让人十分喜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