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不少新国货的浪潮崛起,输出中国特色的中国制造成了财富密码。然而一些耳熟能详的老品牌,曾被视为经典的国货代表,真实身份却并不是中国本土品牌,却打着国货的旗号大肆捞金。
伪装成国货的洋品牌,他们是最有心机的外国巨头资本,骗走国人超千亿。但还有很多老百姓不知道,还一直以为自己买的是中国制造。首先要知道他们已经不是中国人了,别再傻傻为别人“做嫁衣”!
●—<太太乐>—●
“莲花味精已经被它整没了。”几乎被人遗忘的莲花味精,因为价格良心、配料表只有小麦而被网友捧上天,而作为伪国货的太太乐浑水摸鱼,为了销量把莲花味精整了。“吃味精不健康致癌,都是添加剂对身体不好”,这样的恶言围绕我们的生活已经好多年了。
在当时莲花味精是做的最大牌的国货品牌,面对市面上这样针对性十分强的造谣攻击,莲花牌就算嘴皮子磨破也没有人听。如今人们都会看配料表了,这才意识到我们被这个散发的恶意谣言骗了好多年。
关于莲花味精被太太乐整了的事情,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指向太太乐是背后的始作俑者,但谣言传开莲花味精销声匿迹,反而太太乐顺势崛起是不争的事实,俗话说谁是受益者谁的嫌疑最大。而在太太乐鸡精的配料表只能给,能看到他的第一成分竟是味精。
如今国货崛起,各大品牌们蹭着“79元眉笔”的热点纷纷上架自己的产品,而作为伪国货的太太乐也掺和进去蹭国货的热点,吃香被网友批评太难看。事实上,在1999年之前,太太乐还是中国心,之后美国资本介入收购了太太乐80%的股份,直到2016年,雀巢公司将剩下的20%股份全部收购,太太乐从此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外资企业。
●—<中华牙膏>—●
早年间,中华牙膏的logo上能清晰可见华表、天安门和红太阳等具有明显红色中国特征的标志。从1945年创立以来也一直都是国民十分青睐的品牌,80年代时更是小卖部的主力军,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了40%。当年正是有了中华牙膏的存在,因此掀起了一阵中国牙膏工业的热潮。
直到现在,我们都以为它是老百姓引以为傲的国货品牌,然而让人大为震惊的是,从1994年开始,上海白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将其卖给了荷兰的联合利华品牌,并在上海成立了上海联合利华有限公司。大家本以为就是换换东家而已,又没有什么区别?
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一些外资收购我国国有品牌,无非就是想搞垄断。他们会先让原来的国有品牌和外来品牌一起推广在中国市场,通过打压国有品牌让外来品牌慢慢崛起,时间一长就可以看到那些中国曾经的知名品牌销声匿迹,很难再看到。
中华牙膏的待遇还算是好的,因为在国人的眼中,中国人对中华二字有着十分强烈的情结。当外国人想要将这个品牌也雪藏的时候,无奈打压不下来,只好用1800万美元入股取得控股权和品牌经营权。但这个国字号的品牌从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再属于国产品牌了,即便它是那么的深入人心,但一直被外国人紧紧握在手里。
作为陪伴70、80、90年代人们很长时间的品牌,没想到会在潜移默化之下改变了自己的初心,这太让人唏嘘了。相反,在国内牙膏市场中,名字看似是外国品牌的黑人牙膏居然才是真正的中国心。
●—<哈尔滨啤酒>—●
很难想象,像哈尔滨啤酒带着强烈低于标志的啤酒,竟是国外的品牌,每年都为国外“输血”千亿。要知道当年,哈尔滨啤酒是中国第一家啤酒厂,也是第一家尝试用玉米酿酒的企业。1900年开始,哈尔滨啤酒几乎占据了哈尔滨66%的市场,销售范围也曾蔓延到了东三省。
在东北有三怪,“喝啤酒像灌溉”就是其中之一,当地人更是对它有着十分独特的情感。作为独霸东北的国货之光,也曾为上市做准备过。但让人没想到外资会进攻中国啤酒市场的桥头堡,将被国人寄予厚望的哈尔滨啤酒收购,这也是很多人心痛的地方。
2002年,哈尔滨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了当年最佳的上市企业。2004年,哈尔滨啤酒突然对外宣称将卖身给外资,收购者是美国的百威,拿到了99.66%的股权。这也意味着哈尔滨啤酒丧失了自主权,再也不能代表国人最喜爱的民族品牌了。
至于这背后的原因,据说是因为经营不善导致的市场萎缩等问题。在百威的带领下,哈尔滨啤酒也曾在2010年赞助南非世界杯,成为nba的赞助商等,但味道上却止步不前。作为曾经国产啤酒的前三,如今再也没有往日的风光。
如果没有当初没有卖身,或许中国还能再多一家百年企业。
●—<大宝>—●
“大宝天天见。”耳熟能详的广告词承载了一代国人的记忆,曾经天天见的大宝,为何如今销声匿迹了呢?1998年,打包产品曾在国内市场上打出了销量冠军的成绩,并在1999年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的称号,这是大宝的巅峰时期。
于是在2008年,强生公司看中了大宝做的这么好,便花费23亿的高价收购了它。然而在大宝卖身给强生后并没有越做越好,强生也不舍得在大宝身上花费太多的研发费用。而这一贯的手段,是外资收购本土品牌的常用伎俩。
在强生得到大宝后便将它“雪藏”了,这种边缘化的处理导致强生自家的产品快速分瓜掉大宝原来的市场份额。和太太乐、中华牙膏、哈尔滨啤酒的下场一样,纷纷淡出了市场,在国人的眼中一去不复返。
事实上,这些外资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从没有安好心,强生更是从1985年在中国成立了第一家合资企业开始便开启了疯狂的收购和并购之路,盯上了主要都是在中国既有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不管花费多昂贵的收购费用,他们从未替中国品牌想过,打的是自己的算盘。为的就是将本土品牌打入冷宫,将自己的品牌补充进去。
而那些寄予希望的民族品牌,自以为是外资企业花真金白银来拯救自己,在完成收购的那一天起,就会发现自己是异想天开。略感欣慰的是,在大批量国产品牌落寞的同时,看到了诸如白象、百雀羚这样的老品牌,面临着被打压的风险也不愿意向外资妥协,这也算是民族品牌的一丝希望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