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看过多遍《红楼梦》的读者,对薛宝钗这个人物一定是烂熟于心。其重要原因,用今天时髦话表达,是她会“平衡各方关系”。鄙人最看好的是她的“文学才华”。
薛宝钗在文学方面,不怕示软,因为她实在并不弱的原因。在元春省亲大典上,每人奉旨一匾一咏,很有点当今诗歌大奖赛的意味。评比结果“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姐妹所及。”这是元妃说的话,明显带有官方色彩,所以薛宝钗是钦定的不亚于林黛玉的一等奖获得者。
一般地讲,旧时那些歌功颂德的作品,哪怕露骨的吹捧,也会讨得皇上的欢心。否则,哪有如此多的御用文人呢?这正是薛宝钗的聪明了,她把文学当作手段,知道统治者的胃口,喜欢吃什么,就喂他什么。投其所好,不但是生存之道,而且还可达到邀赏受宠、排斥异己的目的。结果,宝钗到底谋得了宝二奶奶的位置。
虽然,这份胜利多少有点凄惨,但无论如何也要比为文学而文学的黛玉命运好得多。
薛宝钗的文学才华,虽然在菊花诗会头奖让林黛玉夺走,但别忘了,第一届海棠诗会,薛宝钗可是金牌得主。所以,她在文学成就上,用不着和林黛玉争,两强相遇,势均力敌,用不着紧张,这才表现出宽容。
从薛宝钗的文学才华方面看出,虽然以文学为手段,但她绝不是鲁迅先生所讲的那类“空头文学家”,也不是毛主席描写过的“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角色。宝钗的学问、才识、文化素养,比之时下一些浅薄文人,货真价实的多。
宝钗的文学才华在诗方面显示,风格不一,体裁多样,有辛辣讽喻的螃蟹咏,有含蓄浑厚的海棠诗,有伤感甚至颓废情调的“恩爱夫妻不过冬”,也有很具新潮意味的“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的柳絮词。
在文学才华上,薛宝钗胸有成竹,决非草包,拿得出作品,经得住褒贬。她和林黛玉不叽叽喳喳,说短论长,而是一派大家气象。也可以说,是大观园文坛难得平和的一个原因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