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前言
父亲写的一手好毛笔字,为人老实诚信,所以村里不管办喜事还是丧事,都会请父亲去记礼簿,父亲从来没出过差错。
那年一个远房亲戚家里办丧事,请父亲去记礼簿,不巧父亲生病,就让我顶了上去。
我虽然写字不错,但是从没记过礼金,难免忙中出乱。果然最后拢账,差了50元,幸好老支书为我解围,让我获益终身!
01
记得小时候,每当村里有人办喜事或丧事,总能看到父亲那个忙碌的身影。他身材瘦削,戴着一副老花眼镜,手里总是拿着一支自己精心保养的狼毫毛笔。这支笔已经用了十多年,笔杆上的漆早已斑驳,但笔锋依然锐利。
“老张,又来帮忙记礼簿啊?”每次路过的村民都会这样打招呼。父亲总是笑呵呵地点点头,说一句“应该的”就匆匆赶往办事人家。
在我们村,父亲有个响亮的称号——“管账先生”。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当的,既要写得一手好字,又要心细如发,懂得礼数,最重要的是要和收钱的人配合得天衣无缝。
那会儿农村红白喜事特别讲究,每家来随礼的,都要清清楚楚地记在礼簿上,写下送礼人的名字、金额,还要标注是送的什么东西。
父亲说:“这礼簿就是一本'人情账',写得不好,不光是丢自己的脸,还会坏了别人的事。”
有一次,我跟着父亲去给隔壁李叔家记礼簿。那天是李叔儿子结婚,来的人特别多。
父亲和收钱的王大爷配合得特别默契,一个收钱报数,一个执笔记录,那场面,就像是一台精密的机器,运转得分毫不差。
“老李家,十块!”
“张家老三,八块!”
“刘家,十五块,还有两斤花生米!”
父亲的毛笔在红纸上飞舞,一个个工整的字迹跃然纸上。我站在旁边看得入神,心想这样的功夫,得练多少年啊?每次写完,父亲都要和王大爷核对一遍,确保分毫不差。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跟着父亲学写字,可我总觉得用钢笔更方便,写起来也快。每当我说起这话,父亲就会摇头说:“毛笔字才是根本,写字不是图快,要练的是一颗沉稳的心。”
八三年夏天的一个清晨,远房堂叔家的老人过世了。那时候,村里要是有人过世,大家都特别重视。
不光是人情往来的事,更是一个家族的面子。我正在院子里练字,远房堂叔急匆匆地跑来了。
“娃,你爹在家吗?我爹走了,想请他帮忙记礼簿。”堂叔的声音有些哽咽。
然而父亲这几天一直在拉肚子,虚弱得连站都站不稳,堂叔来的时候,父亲一脸苍白。
“老哥,实在对不住,我这身子骨……”父亲愧疚地说。
堂叔急得直搓手:“这可咋办?村里能写字的不是都有事就是走亲戚去了,现在临时上哪找人去?”
这时,堂叔突然看到我放在桌上的练字本,眼睛一亮:“你儿子不是也会写字吗?我看他写的就挺好的!”
父亲连连摆手:“不行不行,这孩子没经验,万一出了差错可不得了。”
“老弟,你就别推辞了,现在这种情况,总不能让我爹的丧事耽误啊!”堂叔恳切地说,“再说了,你儿子跟着你这么多年,多少也学会些门道了吧?”
我心里也在打鼓,虽然跟着父亲见过很多次,但真要自己上阵,还真没有把握。看着堂叔焦急的样子,我鼓起勇气说:“爹,您就让我试试吧,您平时教我的,我都记着呢。”
父亲看看我,又看看堂叔,最后长叹一声:“那好吧,不过你得记住,写字要沉着,不能急,有不明白的就问。”说完,还不忘叮嘱堂叔:“你得给他配个有经验的人收钱啊!”
堂叔连连点头,但我知道,这个时候想找个有经验的人谈何容易。果然等我收拾好笔墨纸砚,来到堂叔家,发现收钱的是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年轻人,是堂叔的外甥。
看着那一摞纸,我的手心开始冒汗。记得父亲说过,这活儿最忌手抖,可我现在手心全是汗,握笔的手也在微微发抖。堂叔的外甥递给我一个鼓励的眼神:“加油,慢慢来,我会说得很清楚的。”
这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父亲常说的那句话:“做这行,不光是写字好看,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沉稳的心。”看着摆在面前的崭新礼簿,我深吸一口气,默默在心里说:“爹,我一定不能给您丢脸。”
02
天渐渐热了起来,前来吊唁的人也多了起来。我正了正衣领,把毛笔在砚台里蘸了蘸,试图让自己看起来像个老练的“管账先生”。
“李家老四,二十块。”堂叔的外甥小声报着数。我刚要下笔,他又补充道:“还有两尺白布。”我赶紧停住,重新在心里组织该怎么写。
这时又来了两家人,他们说说笑笑地递上钱,堂叔外甥手忙脚乱地接着,一边数钱一边报:“王家老二,十五块;张家老三,十二块。”
“慢点,慢点,”我手中的毛笔停在半空,“你先说哪家的?”
“哎呀,我刚才好像说的是……”堂叔外甥挠挠头,“要不我们问问他们?”
我看了看正在和其他人说话的那两位长辈,脸上有些挂不住。父亲说得对,这活真不是那么好干的。正踌躇间,又来了几个人,手里拿着白布和钱,七嘴八舌地说着话。
“老弟,记一下,周家老大,十八块。”
“后面还有张家的,别急别急。”
“我是送十块钱,一尺白布。”
声音嘈杂得让我有些眩晕,毛笔在纸上颤抖着。我看了看已经写下的几行字,有些字迹歪歪扭扭,哪像父亲写的那样工整。堂叔的外甥还在不停地报着数,我心里着急,手上的动作却更乱了。
“你等会,我还没写完上一个呢!”我急得额头冒汗。几个等着登记的村民在旁边交头接耳,我的耳根子一阵发热。这要是让父亲看见,不知道会有多失望。
好不容易熬到中午,来的人少了些。我趁着这个空档,擦了擦额头的汗,翻看已经写了大半的礼簿。有几个地方墨迹糊了,我用手指轻轻摸了摸,心里暗暗叫苦:“这下可坏了,父亲最恨字迹不清。”
太阳西斜的时候,来吊唁的人渐渐少了。堂叔的外甥提议开始清点账目,我的心又提了起来。父亲说过,这是最关键的时候,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我们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开始一笔一笔地对账。他数着钱,我对着礼簿上的记录,一项一项地核对。最开始还算顺利,直到数到中午那一段,问题就来了。
“这里写的是周家老大十八块,可是我记得他明明给了二十块啊!”堂叔外甥皱着眉头说。
“不会吧?我记得你当时说的就是十八块。”我有些底气不足。
“要不我们重新数一遍?”他提议道。
于是我们又从头开始数,这一次更仔细了。可结果还是不对,最后统计下来,礼簿上记的金额比实际的钱少了整整五十块!
“五十块?”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足够买好几百斤粮食了。
“会不会是我们漏记了谁家的?”堂叔的外甥急得直抓头发。
我们翻来覆去地查,但那密密麻麻的字里,根本找不出是哪里出了问题。堂叔外甥的脸色开始发青:“这下可麻烦了,少了这么多钱,堂叔不得骂死我们啊!”
“这事不能怪我,”我有些急了,“要不是你报数报得太快,我也不会写错。”
“怎么就不能怪你?你看看你写的这些字,歪歪扭扭的,连你自己都认不清,说不定就是你多写了几个数!”他也来了火气。
我一下子站了起来:“你这是什么意思?我父亲给村里记了这么多年礼簿,从来没出过错,现在你是在说我给他丢人?”
“那不然呢?”他针锋相对,“这五十块钱,你一个人出吧!”
我心里一阵发虚,确实这笔钱不管谁出都不是个小数目。但更让我害怕的是,要是这事传出去,父亲在村里的名声还要不要了?以后还会有人请他记礼簿吗?
正当我们争执不下的时候,院子里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你们这是怎么了?吵吵闹闹的像什么样子?”
我回头一看,是村里的老支书。他背着手,正站在月亮门下看着我们。那一刻,我突然感觉自己像个做错事的孩子,羞愧得说不出话来。
03
老支书慢悠悠地走过来,脸上的皱纹里透着一股沉稳。他是我们村里德高望重的人物,做了二十多年的支书,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经过他的手。
“说说看,到底怎么回事?”老支书找了个小板凳坐下,掏出旱烟袋开始慢慢地装烟。
我和堂叔外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还是我硬着头皮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老支书听完,深深地吸了一口烟,烟雾在暮色中缓缓升起。
“五十块钱,是不少。”老支书缓缓开口,“不过,这也不是什么解决不了的大事。”
“可是支书叔,这钱……”我正想说什么,老支书摆摆手,站起身来。
“你们先等着。”他说完,就转身往自己家走去。我和堂叔外甥面面相觑,不知道老支书要做什么。
没过多久,老支书又回来了。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慢慢地解开,里面是整整五十块钱。
“支书叔,这……这不合适。”我连忙推辞。在那个年代,五十块钱可是一个月的工资了。
“怎么不合适?”老支书瞪了我一眼,“你爹这些年给村里记了多少本礼簿?帮了多少人的忙?就这一次出了差错,你们两个年轻人就快打起来了,像什么样子?”
我低下头,不敢说话。堂叔外甥也红着脸站在一旁。
“拿着吧,”老支书把钱塞到我手里,“先把账目补上,别让你堂叔为难。至于这钱,以后有机会再还给我。”说完,他又狠狠地瞪了我们一眼,“你们两个,天都黑了,还不赶紧把账目清完?”
第二天一早,我正要出门去县城,老支书在村口叫住了我。
“娃子,过来,咱爷俩说说话。”老支书领着我走到村口的老槐树下。
“昨天的事情,你想明白了没有?”老支书问我。
我低着头说:“想明白了,是我太不细心,辜负了父亲的教导。”
“不细心是一回事,”老支书点点头,“但更重要的是,你遇到问题时的态度。你想想,昨天要不是我正好路过,你们两个会怎么收场?”
我突然觉得脸上发烫,当时我们争得面红耳赤,恨不得把对方说成罪魁祸首。
“做事情啊,不能光想着自己对不对,”老支书慢悠悠地说,“你爹这些年记礼簿,为什么从来没出过错?就是因为他懂得和收钱的人互相配合,互相提醒。”
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记得父亲以前也说过类似的话,只是我一直没往心里去。
“再说了,”老支书接着说,“你这一慌就上火的脾气得改改。做事要沉得住气,就像你爹写毛笔字一样,心要静下来。”
说到这里,老支书话锋一转:“对了,县供销社最近在招人,需要个会算账的。我看你小子虽然年轻的,但底子还不错,要不要去试试?”
我一愣,没想到老支书会给我介绍工作。当时供销社可是个香饽饽,多少人挤破头都进不去。
“这……这太贵重了,”我结结巴巴地说,“再说昨天那五十块钱我还没还您呢。”
“钱的事慢慢来,”老支书笑了,“只要你记住这次的教训,以后做事多动脑子,懂得和人合作,那就值了。”
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回想起那个夏天的故事,总能想起老支书坐在月亮门下抽旱烟的样子。他教给我的不仅仅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更是一种处世的智慧。
那次记礼簿的经历和老支书的话,却一直伴随着我,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有时候想想,也许这就是父亲常说的“写字要静心”的另一层含义吧。那支书的五十块钱,我后来还上了,可他给我的这笔“精神财富”,却让我受用了一辈子。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配图来自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