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我国总体丰水年,但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2024年,我国经历了一个总体上的丰水年,但在气候分配的时间和空间上,却呈现出极大的不均匀性,展现出“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极端特征。这种旱涝并存的气候现象在多个地区轮番上演,更伴随“旱涝急转”或“涝旱急转”的剧烈变化。这种反常的降水格局与气候变化的加剧密切相关,成为全球气候系统调整在中国的一个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六大雨季来看,除了西南雨季和华西秋雨的降水偏少外,华南前汛期、梅雨、华北雨季以及东北雨季的降水量全部偏多。而西北地区虽然大部分不在六大雨季的分布范围内,却从春到冬降水显著偏多,不少地方刷新历史纪录,丰水程度在历史上也极为罕见。这种丰水与干旱并存的现象让2024年的气候格局显得尤为特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从全年降水总量来看,我国的沿海地区无疑是“丰水”的绝对赢家。广西防城以3937.6毫米的年降水量拔得大陆国家级气象站的雨王头筹,成为全国降水最多的地区。而在主要城市中,广州以2462.8毫米荣膺城市年降水冠军。然而,这些数字如果与我国台湾的降水相比,显然还略逊一筹。台湾鞍部的年降水量达到惊人的5861毫米,而位于山区的自动气象站——西帽山,年降水更是高达8528毫米,可谓无可争议的水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丰水年里的极端化体现

与沿海丰水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旱极”地区。新疆托克逊全年降水量仅为6.0毫米,几乎可以说是滴水未沾,稳坐全国最干燥之地。若将范围缩小至省会城市,太原以322.8毫米的全年降水量成为最少雨的省会城市,这是太原首次在全国省会降水排行中垫底。而在中东部地区,河北临漳成为降水最少的国家站,全年降水量仅为277.7毫米,甚至比我国西北一些传统干旱地区的降水量还要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丰水年的另一面是降水日数的持续高居不下。在一些地区,虽然降水总量并不惊人,但下雨天的持续时间却非常突出。四川峨眉山国家站全年245天出现降水,占据全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堪称“雨时长冠军”。与之相似的还有云南镇雄,这里全年降水日数达到226天,是全国降水日数最多的县市国家站。这种雨时长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也对大家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在降雪方面,2024年我国积雪最深的记录出现在黑龙江爱辉,积雪厚度达到了59厘米。而如果放眼全年,新疆禾木在3月初曾记录下1.2米的积雪深度,可谓是我国的“雪极”。无论是降水的形式还是分布,这些极端现象都凸显了今年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旱涝并存以及旱涝急转的背后,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异常环流格局。2024年我国气候呈现出高度极端化的特征,既有丰水区的雨量刷新纪录,也有干旱区降水持续稀少的困境。沿海地区的丰水与西北地区的多雨现象相互辉映,但不少地区的降水分布却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降水分布异常的背后,气候变暖在作祟

其中,极端天气的频发和气候变化的关联尤为明显。一方面,全球气温升高使得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当气流与地形或冷空气交汇时,就更容易引发极端降水事件,这在华南、华北、东北雨季的降水偏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另一方面,环流异常也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持续缺水。西南雨季和华西秋雨的降水偏少,与副热带高压偏强、冷暖空气难以交汇有关,这让该地区的农业灌溉面临巨大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降水时空分布的不均,也让旱涝急转成为2024年的气候关键词。例如,广西的防城港在雨量极高的情况下,局部地区却因短时间内水量集中爆发而遭遇严重内涝;而河北等地则经历了从干旱到强降水的快速转换,造成农业生产的极大波动。这种激转的天气变化对防灾减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气候变化的深远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的丰水年,为我国带来了历史性的降水纪录,也让许多地方感受到气候极端化带来的冲击。从沿海到内陆,从北方到南方,雨量的时空分布差异体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复杂性。无论是极端降水引发的洪水、持续干旱对农业的威胁,还是长时间降水日数对生活的影响,这些现象都表明,气候变化正在重塑我国的天气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