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一篇文章讲的是青少年抑郁的心理动力模型,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假象观众效应。

在精神分析中,有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帮助来访者区分是幻想还是现实。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分离焦虑者来说,重要的某人不能及时回复信息,他就会认为对方生气了,或者产生其他的联想。他内心真的认为这些念头和想法是真实的,并且因此感到焦虑。就像是我们今天讲的假象观众效应一样,它本质上是个体愿望的投射,也就是个体脑海中的想象。

所谓假想观众呢,就是说一个人觉得他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一直都被别人盯着。在实际生活里,我们在公众场合会遵循一种社会规范。一般来讲,我们觉得“人们期待”的是符合社会规范的自己。所以呀,我们对那些可能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想法和行为就会觉得羞耻。假想观众存在于我们内心的感受当中,当我们有了一些自己觉得不被接受的想法时,羞耻感就会增强,甚至变得让人受不了。反过来呢,如果我们确定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没被看到、没被发现,羞耻感就不会出现或者不会那么让人难以忍受。精神分析中的一个关键点,实际上就是告诉来访者当你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实际上没有人注意到你,也没有人在你背后指指点点。而且更为关键的是,你内心世界跟外部世界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只要你不说出来,就不会有人知道你内心活动是什么,所以你的内心活动是足够安全的。

现在我们讨论一下假想观众效应是怎么形成的。假象观众效应产生的基础是,一个人在区分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方面存在困难。他无法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想象,哪些是外部现实。在他们的原生家庭中,父母可能过度的关注他们,眼睛紧紧地盯着他们看。只要他们一回头,就能够看到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们。基于这样的家庭经历,他们会产生心理阴影。他们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就会莫名其妙感觉背后有一双眼睛盯着自己。另外一种情况,则表现为一个人内心愿望的投射。他们内心很希望自己被周围的人看到,很希望得到周围所有人的关注。这种希望变成了一种心理投射,就是说他真的觉得周围的人都在看自己,这反而让他们感觉很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