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威
将军
从戎一生征南北
乡里仍呼周大人
第十四期
文化古江源
“清乾隆十三年和三十七年的大小金川战,在一定程度上为崇庆州人拓宽了改变社会地位的途径,从军入伍不仅限于通过武举考试,由行伍取得官职的人越来越多...武举出身的杨遇春的成功,带动州内以武功报国的热潮,在保边卫国的战争中相继涌现一批载入史籍的人物,使崇庆州在有清一代以武功名闻全国。”(施权新《崇州简史》)
出生于今崇州市江源街道文观村的周志林将军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一生征战南北,立下赫赫战功,乡里亲切的称之为“周大人”。
01『武功报国 威震海疆』
周志林(1773—1865),字东园,崇州市江源街道文观村人。十七从军,出师黔楚苗疆,后赴西藏,投入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抗击廊尔喀〈今尼泊尔〉入侵我国的战斗)。其一生随清名将杨遇春征战南北,为祖国统一、保祖国海疆,立下赫赫战功。道光七年(1827)随杨遇春征讨南疆张格尔叛乱,在平叛中,生擒叛军头目张格尔的妻子(爱则尔毕比)及张的外甥(托里和卓),平息了叛乱,维护了祖国统一。其担任过川军左川北右都司,江南江阴苏州城守、松江提标等参将,云南曲寻协镇,山东登州镇水陆总镇,乌鲁木齐提督(未就任)等职。获三等军功记录九次,武正二品,授振威将军、武威将军。
周志林塑像
在山东登州镇水陆总镇任内,夷终不敢犯,海疆平安。《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五记录了一段周志林登州任上弹压英国商船的故事。“道光十二年(1831年)...咭唎(英)夷船,前已驶至福建、江苏、浙江等省,曾经驱逐,已降旨直隶、山东等省,如该夷船到时,一律驱逐...登州镇总兵周志林咨称:六月十八日,刘公岛洋面,有夷船一只,乘风驶至,询系前在江苏等省被逐之船...本日据讷尔经额(时任山东巡抚)奏:该夷船复驶入山东洋面,带有货物,欲求贸易,该抚飞饬登州镇周志林亲往弹压,即令水师督押南行,驱出东境;并咨会江省督抚于交界洋面,一体巡防接押驱逐。所办甚是。向来夷船只准在广东贸易,不许阑入内洋,任其就地销货,乃该夷人明知故违。”商船谎称所载为毛、呢等物,却内藏鸦片,前已在江苏被驱逐,他查实后不仅没有准许英国人的无理要求,还亲自督领战船,防备英国人强行靠岸,“饬将并督押南驶,驱出东境”,严密监视,并派舰船押送至外海。
今威海市刘公岛
道光帝“谕各省凡有夷船俱照山东办法”,通报全国海疆,以示嘉奖。至此,其威名遂传扬于全国海疆。再命为乌鲁木齐提督,因年事已高,未能赴任,后告老还乡。由于战功卓著,深得杨遇春重用,也得到清皇信任,特作为杨遇春觐见清皇时的带刀侍卫,随同觐见清皇。晚年,潜心著述,著有《行兵要言》十卷,丰富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宝库。清皇感念其功劳,特诰命其夫人陈氏为正一品建威将军夫人,以示褒奖。
01『乡里感念 塑像颂扬』
周志林从戎一生,征战南北,为保卫祖国海疆,为祖国统一,立下战功赫赫。告老还乡后,修建河道,引水灌渠,造福一方。周志林深得家乡人民爱戴,被人们亲切的称之为“周大人”。
清代的武举制度较为完善,又或许是受周大人的影响,兼有古话说“穷文富武”。清末时,江源的豪门大户不乏请武师教导族中子弟习武考取功名者,因此出了很多武举人,如桅杆村黄安邦、石鱼村陈建霖就是清光绪年间武举人。
黄家演武场
辛亥革命期间,江源人张幺贡因周大人孙儿的关系得任崇庆县东门统领,率领数百人到成都金花桥、簇桥和清军接火,成为尹衡昌麾下推翻清四川总督赵尔丰的有名人物。民国初建,匪风猖獗,军阀横行,张幺贡周旋于当时政府和匪首之间,维持江源安宁十几年。民国十二年,县知事方朝珍到江源时为匪围困,也不得不请张么贡出面,在他的斡旋下,方知事在红土寺给匪徒们赌咒发愿方走。这件事远近都知,乡人们称赞张么贡是“笋壳连袍子一身响”,说他是“堵水口”的能手。
周大人故居位于文观村周家林,住房是四合院子,全柏木结构,堂屋正中供奉周大人塑像,头戴都司帽,着都司服,两眼炯炯有神,胡须黝黑,形态威武。祠堂两侧各站一只石刻狮子。可惜在1958年失火,全院烧成灰烬。
周大人墓园
周大人墓园占地约两亩,墓前矗立四个石人,两匹石马,两只石虎,墓碑上铭刻碑文,记述其生平。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仅存墓碑和两通碑之其一。八十年代,江源人民解囊集资修建“萃英园”,恢复其墓园,在主体建筑肇志堂内陈列有周大人塑像,以寄托怀念之情,激励后人发扬其忠诚与勇敢,继承其爱国精神。
探寻江源历史
汲取文化力量
文稿:林修应
编辑:杨涵锐
初审:廖清建
复审:罗 英
终审:况汉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