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孩子们对姥姥家总是充满期待,那是他们的天堂:玩具随便拿,零食任意吃,甚至可以无拘无束地到处跑。

然而,很多父母可能会发现,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对姥姥家的热情也在逐渐减少,甚至开始找借口拒绝去。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妈,我不要去姥姥家”,为啥孩子越长大,越不想去姥姥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小时候为什么喜欢去姥姥家?

小时候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和自由,而姥姥家恰恰提供了这样的环境。

在那里,孩子不用担心被批评,姥姥总是将最好的一切留给他们。

小时候,我记得自己去外婆家时,特别喜欢翻她的抽屉,翻到一些从没见过的小物件,还会得意洋洋地跑给外婆看。外婆从来不生气,只是笑着说:“喜欢就拿去玩吧。”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时期的孩子对环境的需求集中在“依赖性满足”上,他们倾向于依附那些提供无条件关爱和宽容的成年人。

而姥姥家,通常是满足这些需求的理想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长大后为啥不想去了?

①有距离感

随着孩子长大,他们逐渐意识到,姥姥家并不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地方。尤其当姥姥家有了其他小孩后,这种距离感会愈加明显。

有一次,我听到一个小朋友因为拿了表哥的玩具,被表哥生气地喊:“这是我的,不许碰!”

小朋友一脸委屈地回到妈妈身边,低声嘟囔:“姥姥家不是我家。”虽然这只是童言无忌,但对孩子来说,正是这些小小的争执让他们感受到姥姥家和自己家的差异。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发展阶段理论中指出,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开始更关注“归属感”和“自我认同”。

小时候的无拘无束,逐渐被“边界意识”取代,当他们意识到姥姥家有“规则”时,这种距离感就会让他们觉得不那么自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②共同话题少了

小时候的孩子,总能用一句天真的童言逗得姥姥哈哈大笑。长大后,话题却越来越少。姥姥问学习,孩子敷衍地答“还行”;姥姥想聊日常,孩子却觉得没什么好说的。

再加上代际之间的兴趣差异,姥姥对孩子喜欢的动画片、游戏一无所知,而孩子对姥姥熟悉的生活也提不起兴趣。这种缺乏共同话题的尴尬,让双方都感到拘谨。

③被比较的压力

家庭聚会时,亲戚们总爱以“成绩”为话题。

孩子小的时候,被逗一逗、问两句并不在意,可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尊心。成绩不好的孩子会害怕被比较,成绩好的孩子也会对“成绩挂钩的评价”感到不耐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如何让孩子重新爱上姥姥家?

①缓解距离感

鼓励孩子带一些自己的玩具、书籍去姥姥家,这样可以让他们在熟悉的物品中找到安全感。

父母适当陪同几次,让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重新适应姥姥家的氛围。

②创造共同话题

帮助姥姥了解孩子的兴趣,比如学一些简单的小游戏、动画片,这样可以更自然地融入孩子的世界。

安排一些共同活动,比如一起做饭、看电影、做手工,避免单纯的问答式交流。

③减少“成绩挂钩”的话题

提前与家中亲戚沟通,避免在家庭聚会上频繁提到孩子的成绩,转而以轻松的话题为主。

教孩子用幽默或礼貌的方式应对亲戚的“问答环节”,比如用一句“还不错,谢谢关心”来化解尴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妈,我不要去姥姥家。”这句话背后,不是孩子不爱姥姥,而是他们对归属感、共同话题和心理压力有了新的需求。我们需要用更加灵活的方式,让孩子重新找到与姥姥家的连接点。

你孩子愿意去姥姥家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