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半个世纪,我们经历了人类历史最大规模的迁徙:城镇化。

超过8亿人口,从农村来城市工作(按照巴西对待劳工的标准,这8亿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真正在城市生活)。

不夸张地说,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够打遍全球无敌手,很大一部分原因与这种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人户分离有关,这一点改日再述。

进了城,最重要的事是有个落脚之处,在城镇里购买一套商品房,成了绝大多数人在过去二十多年间的选择。

房价收入比,则使用人均收入与同期商品住宅的平均销售价格进行对比,用于衡量购买商品房的压力,进而观察房价是否合理。

我们自国家数据中,整理了2000年以来的住宅商品平均销售价格,再结合同期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绘制成下图。

有人会问,为何不使用社会平均工资呢?因为社会平均工资,统计范围是单位就业人口,个体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不在统计范围。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包括了所有人口,不管是否处于就业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0年,全国房价平均销售价格约为1950元/平,但那时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也仅有6250元。请注意,后者的统计周期为一年,平均一个月的收入仅有520元。

此时的房价收入比,大约为31倍,即按照城镇人均收入及房价,在全国范围内平均下来,人均不吃不喝31年,才能购买一百平房。

之后,房价收入比开始走低。

2008年,房价有一波下跌,所以房价收入比跌到23年。

2014年,房价收入比为20.8年,是2000年以来的最低值。

之后有所回升,尤其是2020年,房价收入比与2011年持平。

2023年,房价收入比为21年,很接近过去十年的最低值。

但房价均价,却是2000年以来的新高,全国当年销售的商品房,平均价格达到了10860元/平,即房价过万。

结合各地的薪酬数据可知,哪怕是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中位数税前收入能实现过万的岗位,也并不多见。

所以房价过万,对于很多人而言,压力还是不小的。

或许,随着城镇化进程放缓,商品房这个名称中虽然带有商品、但与真正的商品还有不小区别的商品,回归到正常的商品模式,房价收入比才可能趋向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