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和叶挺、项英(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和叶挺、项英(左)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蒋介石不顾国内各界人士的反对,固执地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直到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被逼之下,蒋才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7年2月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停止内战、实行国共合作的原则。1937年8月22日,中共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在朱德、彭德怀(正、副总指挥)率领下相继挺进华北抗日前线。10月12日,中共南方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开展敌后武装斗争。

有人认为中共的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和日军举行的大会战很少,就否认共军在抗日中的作用。其实,这种看法是非常狭隘、无知的。试想,日本那么个资源有限的弹丸之地,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胃口,想吞并中国呢?

原因在于,他们的计划是“以战养战”。具体说来就是,日军在中国占领一个地方后,就从占领区补充兵力和给养。这样,就可以利用中国的资源,侵占更多的中国领土。

中共的敌后斗争,完全打乱了日军的这一计划,使日本人在中国的行动陷入僵局。尤其到抗战后期,日军不仅没能以战养战,而且还要从前线抽回部队、来维持后方的“治安”。

八路军、新四军袖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路军、新四军袖标
武汉会战后,严重破坏的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汉会战后,严重破坏的城市

如果没有共军坚持敌后斗争,让日本“以战养战”的计划得逞,让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源源不断地得以兵力和给养的补充,那么,正面战场上的国军遇到的日军势必越来越强大。如果这样,抗战历史势必就会改写!

1938年10月结束的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会战。此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基本丧失了战略进攻的能力。正如大革命时期,北伐胜利在望时,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突然发动清党运动、疯狂屠杀共产党一样;在抗战进行到相持阶段、蒋介石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后,又开始对共产党动手了。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发出“皓电”,对中共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进行了种种的攻击和诬蔑,并要求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将50万八路军、新四军合并缩编为10万人。

其时,由于中共坚持敌后斗争,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队伍得以发展壮大。1940年7月,共产党的部队已发展至近40余万人,并拥有约1亿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近200万的民兵组织。

江浙一带、原本是之前国民党的统治中心,中共在这个地域的实力壮大、让蒋尤为担心。面对蒋介石方面的反共诬蔑和无理要求,中共一方面据理力争,一方面决定让步,将新四军驻皖南部队开赴长江以北。

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从云岭驻地出发。6日,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的新四军,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部队英勇奋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在时任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饶漱石的建议下,军长叶挺下山去和国民党谈判时被扣押。

周恩来题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题词
皖南事变后《新华日报》的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皖南事变后《新华日报》的报道

1月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声称将把叶挺交付“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这一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

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势、在军事上取守势,坚决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反共高潮。周恩来为《新华日报》题写“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对蒋介石反动派进行了声讨。

同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于恢为政治部主任,重建新四军军部,继续坚持抗战。

这次事件以后,共产党人的正义自卫立场,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使蒋介石当局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此后,蒋不得不收敛反共活动。1941年2月,蒋介石公开表示“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

毛主席曾有评价说:“蒋介石从来没有像现在受内外责难之甚,我们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获得如此广大的群众”,“1月17日以前,蒋是进攻的,我是防守的;1月17日以后反过来了,他已处于防御地位,我之最大胜利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