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3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字数:8930,阅读时长大约15分钟

导读:新产业、新业态、新方向、新方法的涌现是中国企业全球化新风向的主要特征。

作者 |第一财经研究院

导语

2024年,“出海”已然成为热词,这背后与中国企业出海业态的蓬勃发展不无关系。

风口并非现在,中国企业早已扬帆远行。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的迭代,中国跨境电商、新能源等新兴行业在参与全球市场的过程中已经具有非常强大的竞争力和引领作用。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从简单的出口贸易转向品牌、设计、研发和生产的全方位出海。

时代变化,交流方式变化,重点区域变化。

在中国企业出海的进程中,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区域正成为中国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供服务的重点地区,企业全球化辐射区域更加多元化。

区域政治与全球产业链供应模式的变化,使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新产业、新业态、新方向、新方法的涌现是这一阶段中国企业全球化的重要特征。2024年,第一财经研究院延续以往,进行新一轮企业全球化研究,观察中国企业全球化过程中更为典型的步伐和深层逻辑。

为度量和比较中国企业全球化水平,观察、探寻适合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路径,第一财经研究院研发并完善中国企业全球化评估模型,力求更为客观地反映中国企业全球化水平与发展趋势。基于数据结果,第一财经研究院遴选“第一财经研究院·2024中国企业全球化十佳企业” “第一财经研究院·2024中国企业全球化五十强企业”与“第一财经研究院·2024中国企业全球化成长30企业”,结合数据分析并对标志性全球化企业案例的研究发布《跨越山海│2024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希望为中国企业未来的全球化发展提供参照,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以下为《跨越山海│2024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执行摘要。包括典型案例版的报告全文将于近期上线,敬请期待。

一、企业全球化新风向

2024年,全球投资贸易活动正在从低谷中逐步复苏。一方面,随着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水平的回落,消费者信心改善带动需求扩张,为国际贸易回暖注入动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预测,2024年全球货物与服务贸易同比增速预计将达到3.1%,这一预计较2024年4月的预测上调了0.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经合组织(OECD)的数据显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累计同比也结束了连续6个季度的下滑,在2024年初重回正增长区间。

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初步估计显示,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企业全球化指数2024年同比增长6.7%,增速重回此前5年的平均水平附近,指数将达到571.2,是2010年水平的近6倍。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全球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从指数分项来看,2024年中国不仅货物贸易回暖,非金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预计也将维持在近年的高位。同时,全球经济企稳与中国新兴产业的海外扩张给中国企业整体的海外收入带来支撑,上市企业海外收入预计在2024年创出新高,并将重回2位数增长。

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企业全球化指数构建基于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基本动力——“货物出去、投资出去、价值出去”,从国际货物贸易、海外投资与海外收入三个角度衡量2010年以来中国企业全球化水平,并展现其趋势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企业海外扩张的背后,代表着中国企业持续进步的力量。2023年以来,中国经济明显复苏,企业全球化的步伐也随之加快。新能源与跨境电商等领域的企业出海发展如火如荼,与企业出海的新方向、新方法形成同频共振,谱写出新时代中国企业出海大文章。

中国的新兴产业正凭借自身在技术、供应链、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优势打开国际市场。绿色新能源、生物医药与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主力军。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等领域,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的一些头部企业(如天合光能、隆基绿能)依靠全球化优势,快速调整市场战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国企业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和国际化布局,也在逐步提升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创新药领域。文化出海方面,以游戏《黑神话》为代表,中国文化产品开始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展现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全球竞争力。

跨境电商、数字服务等新业态出海也开始兴起。这些企业不仅在丰富自己的产品序列,以更好地服务客户,也在逐步适应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规则,积极探寻适合自身条件的出海路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为1.88万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11.5%,高于同期外贸整体增速6.2个百分点。数字服务业态也在加速拓展海外市场,特别是AI与短剧类应用在海外的下载量明显增长。

企业出海的方向开始呈现多元化特征。中国企业正积极响应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通过多点布局在全球市场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东南亚、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地区。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也更加重视区域化运营和本地化管理,以降低地缘政治和经济波动的风险。在东南亚地区,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生效,该区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首选投资目的地,因其发展潜力、产业链与地缘优势而备受青睐。与此同时,中东也凭借营商环境和经济结构的优势,加上沙特阿拉伯、埃及和阿联酋等国成为“金砖”国家正式成员,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新的出海机遇。

中国企业出海方法也呈现出更加灵活、多样的特点。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的新方法不仅体现在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深耕本地化,还通过战略并购、合资、加强与本地企业合作、设立研发中心等方式深化全球价值链,以提升技术创新和市场响应速度。同时,企业在文化适配和数据安全等方面也加强合规管理,进一步赢得国际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信任。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仍然偏弱,回头看改革开放以来一波波企业出海浪潮,中国企业走向全球、服务全世界的源动力永远不会减弱。面对种种不确定性,中国企业更应该坚持把握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捕捉海外市场机遇,抓住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两大核心支柱,在供应链弹性、可持续发展、本地化运营等领域建立核心竞争优势,打造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领先的关键抓手,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赢得一份先机。

二、第一财经研究院2024年中国企业全球化年度企业发布

中国企业全球化正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不断前行。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多元化、智能化转型、融入本地市场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面对欣欣向荣的出海业态,第一财经研究院研发了新时期中国企业全球化评估体系,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企业全球化水平与发展趋势。第一财经研究院还通过实地调研与实证数据研究,总结企业全球化的新趋势、新特点,希望给更多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参考。

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企业全球化评估体系从主观评价与客观数据评估两个角度全面衡量中国企业全球化水平。其中,客观评估模型以A股、中国香港上市中资股与海外上市中概股共计6753家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其公开数据建立,涵盖企业全球化经营、全球化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3个维度,以此综合度量企业的全球化表现。模型子指标共计13项,涵盖企业经营、技术储备、研发、海外布局与ESG等领域。

有限的统计数据不足以度量企业全球化的波澜壮阔,因此,第一财经研究院组建中国企业全球化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将补充样本企业,并根据企业在全球化发展中在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与未来发展潜力等领域的突出表现进行主观评分,以此作为客观评估的补充与修正。

第一财经研究院综合专家主观评分与客观评估得分结果,计算企业全球化综合得分,并以此为依据,遴选“第一财经研究院·2024中国企业全球化十佳企业” “第一财经研究院·2024中国企业全球化五十强企业”与“第一财经研究院·2024中国企业全球化成长30企业”。

“十佳企业”是“五十强企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具体名单见下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十强企业”主要为大型企业,这些企业代表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中坚力量,在研发、品牌建设、产品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具有成熟的全球化布局,它们未必在海外收入规模上是最大的,但却是所在行业全球化发展的标杆。具体名单见下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长30企业”主要考察中小型企业的全球化表现,这些企业可能尚未如成熟大型企业一般构建起完备的全球化体系,但却可能在某一细分市场、领域的全球化表现突出,也可能在颠覆性创新、产品或服务全球化等方面具有独到的经验,从而为企业未来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具体名单见下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2024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特点

基于中国企业全球化评估模型的结果,第一财经研究院还利用Wind的上市公司分类数据,总结了2024年中国上市公司样本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在企业权属、规模、行业层面存在的特点。希望对中国上市公司全球化发展的总结与分析可以给中国企业、政策制定者在全球化新发展阶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整体来看,越来越多的中国上市公司开始进行全球化尝试。近年来,在6753家中国上市公司样本中,披露海外业务的公司数量持续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样本企业全球化的表现基本稳定,虽然尾部企业研发投入增速下滑对企业全球化整体评分有一定影响,但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2023年,样本企业平均全球化总分为30.24分,与前两年的评估结果相比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从一级指标来看,近3年来,全球化经营指标保持平稳,反映样本企业海外经营、资产负债、市场占有率方面的稳定;同时,随着一系列政策引导,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披露ESG报告,我们看到企业整体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得分有所提高。然而,全球化发展平均得分由2021年的9.50分降至2023年的8.82分,明显走低。全球化发展指标主要度量企业技术创新与海外扩张的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样本企业全球化发展得分的下降主要与企业研发投入增速放缓有关。以A股上市公司为例,2023年研发投入增速的中位数为6.82%,较前一年下降了4.26个百分点,但研发投入的平均增速仍维持在25%附近,这种数据分布的倾斜主要与尾部企业研发投入增速放缓有关。实际上,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仍然在提高,A股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2021年的4.08%上升到2023年的4.40%。从某种意义上讲,尾部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速下降,可能与尾部企业在经营层面的压力有关。

从样本企业权属分布来看,外资企业全球化综合表现仍然最突出,国有企业近年来在海外市场经营方面有明显改善。

2023年,外资企业全球化综合表现最好,平均总分为35.13分;民营企业平均总分为31.60分;国有企业和公众企业的平均总分则在28-30分之间。从细分指标来看,外资企业海外收入方面的得分更高,这代表着他们有更高的海外收入增速与海外收入占总收入比。外资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仍具有一定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全球竞争力提供了支撑。国有企业则在社会责任方面有出色的表现。

从近年的表现来看,虽然国有企业海外收入得分在四类主要权属企业中最低,仅为5.18分,但从趋势上来看,2021-2023年,国有企业海外经营情况明显改善。从三年海外收入增长来看,国有企业海外收入增速持续走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有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这在全球化发展领先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主要权属的全球化领先企业中,2021-2023年间只有国有企业的全球化总分是上升的。基于第一财经研究院此前的研究基础,我们将近三年海外收入占比超过25%的企业视作全球化领先企业,这些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水平已经相对成熟,对他们的趋势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企业的员工规模来观察,企业全球化的整体表现与员工规模正相关,这符合企业发展的规律,其中大中型企业在全球化综合表现方面领先且更重视研发,小型企业则对海外并购更加关注。

2023年,企业全球化表现均与员工规模呈正相关。万人及以上员工规模的企业平均全球化总分达到了37.17分,其次是千人级别员工规模的企业(32.01分),低于千人员工规模的企业平均总分仅为26.55分。员工数量达到万人及以上的企业在海外市场行业占有率、财务健康、研发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均拥有更高的得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型企业在研发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2023年,平均研发得分为10.15分,高于其他两类企业。这些大型企业往往具有更高的研发人员占比,这些人力投入为企业在前沿领域的竞争提供了支撑。

低于千人员工规模的样本企业更倾向通过并购扩张实现全球化发展,平均并购得分为1.76分,高于其他两类企业。在海外投资方面,不同规模企业的选择存在差异。这也与企业发展阶段有关,对于大型、中型企业(万人及以上级别和千人级别员工规模的企业)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可以有更多元化的选择,比如绿地投资。绿地投资的回报期往往更长,给企业经营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从行业层面来看,汽车相关行业海外收入快速增长,与中国新能源车出海的成功有关;半导体、电气设备、硬件设备、机械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对研发的重视,奠定了行业的全球竞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要行业中,高技术行业的全球化发展水平相对领先。2023年,半导体行业的样本企业全球化平均总分为37.24分,在主要行业中最高。电气设备、硬件设备、汽车与零配件以及机械行业样本企业的平均总分也均超过了35分。这些行业普遍重视研发,其中半导体行业的研发平均得分高达13.61分,对行业全球竞争力提供了支撑。

从海外收入表现方面来看,汽车与零配件行业中的样本企业普遍在海外收入方面拥有着突出的表现,平均分高于其他主要行业,达到9.69分。2023年,伴随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全球化市场竞争力提升,行业海外收入快速增长,汽车与零配件行业上市企业境外业务收入增速的中位数则达到了15.25%,是全部A股上市企业中位数水平的近10倍。

四、中国企业全球化洞察

在企业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企业向国际市场扩张的步伐正在加快。新兴行业和新商业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国际舞台,展现出勃勃生机。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断探索出海的新路径、开发出海新方法,这和与日俱增的品牌影响力和创新能力相辅相成。随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布局和扩张,正绘制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企业国际化发展蓝图。

在今年的报告中,我们对跨境电商、出海新兴市场与技术出海进行回顾与总结,他们代表着近年来中国出海的新业态、新方向与新方法,是企业出海过程中的新兴力量。

1.跨境电商兴起与行业趋势展望

近年来,跨境电商行业持续升温,特别是TikTok和Temu等平台的迅速崛起,为全球电商市场注入了新活力。实际上,跨境电商是外贸形式的一种,促进了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易进行。跨境电商以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在线订购、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递送商品、清关,最终将产品送达客户手中。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让各国间的贸易规模大幅提高,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回顾跨境电商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1993-2003年的萌芽期,2004-2012年的成长期,2013-2018年的发展期以及2019年开始的成熟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中国跨境电商的产品与服务不断丰富,一系列政策优化措施为行业全球竞争力提升带来保障,跨境电商的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跨境电商贸易规模达到1.88万亿元,占同期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为5.8%,较第一季度上升了0.1个百分点。与五年前相比,跨境电商贸易规模增长近1倍。各地初步统计数据显示,跨境电商经营主体在2024年初超过12万家,已经成为经济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中国跨境电商的贸易伙伴来看,主要集中在发达经济体,且集中度有持续上升的趋势。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主要面向美国、英国、德国以及法国;跨境电商进口则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2021年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占中国跨境电商出口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

从贸易品类来看,跨境电商进出口货物大多为消费品,原材料类产品相对较少。政府公开信息显示,近年来消费品均占跨境电商货物贸易的九成以上。具体来看,服饰鞋包、家居家纺、手机等电子产品是跨境电商出口的主要货物,多为低价消费品;美妆及洗护、食品生鲜等是主要的进口产品。

从行业供给端来看,近年来跨境电商行业的竞争压力有所提高。随着跨境平台的崛起,供应工厂等更多卖家进入跨境电商赛道,行业内竞争者数量持续增加。这导致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增强,给跨境电商行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强物流及营销布局。虽然从行业整体来看,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在技术水平、物流响应速度等方面仍具有很强的全球竞争力,但由于卖家数量庞大,大部分细分市场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低价竞争的趋势已经出现,面对这样的市场格局,行业经营主体需要进一步加强自主品牌和设计能力建设,从物流布局、营销层面寻求突破,提高自己在业内的竞争力。

2.新兴市场对中国企业全球化而言意味着什么

中国企业出海投资和对外贸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东南亚、中东、非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正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寻找新增长点的重要选择。近几年,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强劲,在吸引外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近年来,中国与新兴市场的贸易往来显著提升。中国对外出口更加侧重于新兴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增速为-10.2%,较上年下滑13.1个百分点,对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长2.49%,仍处于增长区间。中国企业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逐渐增加截至2024年9月,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达1244.3亿美元,同比增长9.2%,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活动明显复苏。在地域选择上,东南亚、非洲及中东等新兴市场逐渐成为中国企业选择的主要出海目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新兴产业正在加速全球化布局,重点在新兴市场当前,中国企业出海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转变,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等新产业占比在提升。在全球绿色低碳、能源转型的趋势下,新兴市场对新能源产品的需求显著增加,带动了中国相关产品与设备的出口。中国光伏企业正快速推进新兴市场布局。随着新兴市场正加速清洁能源转型发展,对新能源设备的需求旺盛,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机遇。此外,跨境电商平台、游戏企业近年来积极布局新兴市场。Temu已经布局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腾讯、网易等知名游戏企业已经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中国企业出海新兴市场离不开政策的支持。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实质性结束,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日益紧密。同时,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正在积极引导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并针对出海的企业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便利政策措施,包含税收优惠、贸易便利、金融支持、简化出海流程等。这些政策支持也提高了企业的出海意愿。

中国企业出海新兴市场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新兴市场不少国家和地区政局动荡加剧,尤其是在非洲和中东,不稳定的政治环境给中国企业投资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新兴市场在法律法规、税收政策、合规要求、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影响中国企业在当地开展业务。最后,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各个国家加大新兴市场的投资布局,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同时,新兴市场容易受到国际形势中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可能对投资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面对这些挑战,中国企业应重点关注政策支持的机会,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加强合规和风险管理并致力于实现本土化运营,从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企业应立足自身的产业优势,与新兴市场国家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3.“中国技术”和“中国智造”在全球市场中行稳致远

近年来,中国在技术创新和标准化方面的成就推动了大量“技术出海”案例的出现,特别是在高铁、电力、航天、互联网和电动汽车等领域。

中国企业在技术出海中推行“技术+标准”的融合模式。这不仅在高铁、电力和航天等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还通过标准输出为项目的落地和持续运营提供了系统化支持。标准的推广使得技术输出不再局限于设备和系统的提供,而是延伸到项目的整体设计、施工管理、质量控制和环保监督,为国际合作建立了更加长效、稳固的基础。这一做法明显区别于其他国家相对单一的技术输出模式。

在技术出海中,中国企业“核心技术驱动与品牌建设”的双轮策略成为其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通过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和系统化的品牌建设,中国企业不仅构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还通过系统化的品牌形象塑造,逐步改变了全球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传统认知,逐步建立起质量优、创新能力强和可靠性高的品牌内涵,从而赋予了“中国制造”新的国际形象和更广大的影响力。

在全球市场拓展中,中国企业还通过“本地化调整与合作伙伴协同”策略,极大提高了技术出海的效率与成功率。这一策略不仅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需求,还提升了技术的认可度和长期竞争力。通过本地化调整和与当地企业协同合作,中国企业不仅能够降低合规风险,还能够贴近用户,实现快速适应并满足不同市场的技术需求。中国企业还通过本地化生产带动当地就业并履行社会责任以夯实长期合作基础,同时,本地化生产还降低了技术输出成本,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技术出海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西方国家的技术出海模式主要依赖市场化驱动,通过开放的全球市场、商业化的标准以及技术主导的扩展来实现国际化。中国技术出海不仅依赖市场化运作,还通过政策支持和政府间协议形成了双向推动,使得中国技术在全球市场上实现了协同效应,形成了“双手抓”模式。这种双向推动不仅确保了技术出海的成功,还使中国技术在新兴市场获得了独特的竞争力优势。

中国技术出海的实践表明,中国企业在技术与标准输出方面的能力已显著提升,但在专利保护、文化适应性、合规风险等方面仍面对一系列挑战。未来,中国企业在推动技术全球化的过程中,应在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建设、本地化管理和政府协同等方面进行合规沟通,以减少市场风险、提升品牌认知度,推动“中国技术”和“中国智造”在全球市场中行稳致远。

(本文题图来源:第一财经)

出品人 | 杨宇东

总顾问 | 秦朔

总策划 | 于舰

报告撰写 | 于舰 马绍之 李嘉怡 黄小婷 马鑫 刘慧雯 于明

视觉支持 | 王皎莹 项凯 钱春华 韩文婷 蒋皓明

校对 | 申江波 苑利芬 邓诗瑜 赵维一 王婕妤

运营 | 邵玉蓉

视觉创意 | 第一财经视觉中心

数据支持 | 智慧芽

合作伙伴 | 秦朔朋友圈

报告出品 | 第一财经·第一财经研究院

联系我们 | yicairi@yicai.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信编辑| 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