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截止2019年,中国的药品市场规模已经高达2万亿元。但在其看似繁荣的背后,却有一个无比残酷的现实:迫于中国药品价格压力,国内超过30%以上的癌症、罕见病患者只能选择放弃治疗,自生自灭。

回望建国前30年,国民们为何能吃得起药?国家又为何有底气推行公费医疗?核心原因就是中国大规模仿制西药,成功将药品价格给打了下来。举例1949年的青霉素,在上海滩售价甚至是同等重量黄金的6倍之多。但后来我国推出仿制青霉素,其售价也随之一落千丈,骤降至一分钱一支。

由此可见,药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就在于大规模的仿制。对于这点,邻国印度可是深有体会,如今的印度仿制药更是畅销全球。那么问题来了,如今的中国医疗困境,究竟是否要走向印度的仿制药路线呢?

印度仿制药

首先说明一下什么是仿制药,仿制药并非山寨药与假药,它也属于正规药品。如果按照专业划分,药品共分为专利药、原研药、仿制药三种。专利药是在全球最先提出申请专利保护的药品,一般具备20年保护期,期间其他企业不得进行仿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研药是过了专利期后,由原生产商进行生产的药物。原研药具备充分安全性,有庞大的实验数据作为支撑。仿制药则与原研药具备相同的成分、剂型和治疗作用,价格也最为低廉。

三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原研药和专利药都是具备研发专利、周期的药物。但只要过了专利保护期,市面上的任何药企都能对其进行仿制申请,这就是仿制药。一些人又将仿制药称作“非专利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国家医保局对14种最具代表性的药品,进行了多达11万例的病例研究。经过对患者的血压、肝功能等各项指标的验证,最终得出仿制药在临床使用效果上,与原研药几乎并无差别。而若谈论起仿制药研究,印度是目前全球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根据印度医药联盟调查统计,印度全国共有3000家制药企业、1.05万家制药工厂,能生产提供数百种原料药与6万多种制剂,全国仿制药的供应链能占到全球总份额的1/5。2021年全球仿制药前十企业中,印度药企独占4席,其中太阳制药作为印度龙头企业,当年销售额更是突破46亿美元,可谓独步全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仿制药向来是质量打天下,与专利药对比,印度仿制药无论是安全性、效力、作用还是适应症上都能做到别无二致。但其均价却只有专利药的1/5,一些药品差价甚至能达到10倍以上。

2013年美国药企吉利德推出专治C型肺炎的新药索非布韦,12周疗程高达8.4万美元,但同期印度推出的仿制药却只要500美元。2017年《我不是药神》中提出的白血病药物格列宁,诺华原版单瓶60片要1.19万元,而印度仿制药售价只有249元,并且单瓶多达120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仿制药为何能发展的如此庞大,又是如何做到保质保量的?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印度药品的价格一直十分昂贵,药品定价权也长期被国际药企独家掌握。1966年,印度政治家英迪拉·甘地亲眼目睹了国内穷人吃不起药品而自生自灭的悲剧后,痛心的表示:医药发明不该有专利,更不应在人生死存亡之际还去谋取暴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0年,英迪拉主导推出了《专利法》、《药品价格控制规则》等一系列药品新政。专利法要求从此将不再对医药产品授予产品专利,只授予工艺专利。后者则对药品价格进行了强制限制。两项新规直接撕碎了欧美笼罩的强势专利保护,让印度本土药企得以光明正大的去仿制国际药企的专利药,从此发展态势一飞冲天。

短短3年后,印度再度实施《外汇管制法》规定外资在印企的股份占比不得高于40%。这项政策让长期在印度医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制药公司,从此在印度本土几乎绝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5年,印度加入世贸组织,同时放宽了医药合资企业的发展。有人提出疑问,这些西方药企难道从来没有抵制过印度仿制药吗?答案当然是有过,瑞士诺华公司针对印度仿制的格列卫发起过诉讼,但双方官司持续长达7年,最终依然以诺华公司败诉告终。

2007年,印度药企Natco向德国拜耳公司申请仿制肾癌治疗新药Nexaver,被拜耳公司拒绝。结果Natco倒反天罡直接将拜耳告上法院,要求执行强制授权许可,令人惊诧的是印度当局还宣判Natco胜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一系列事件后,国际药企们也总算是看清了局势,于是秉持着打不过就合作的想法,纷纷与印度药企展开了生产合作。国际药企负责研发创新,印度工厂负责代工生产,双方分工清晰,各司其责。

中国的医药现状

2022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为5.5万,农民收入为2.6万。对于这些家庭而言,药品支出带来的负担是无比沉重的,一些进口高效药的年费更是堪称惊人。2022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多达428.6万例,其中九成患者需要长期依赖抗癌药物,但他们的家庭资产却难以支撑个人进行长期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抛开抗癌药物,前两年新冠肆虐时期,辉瑞曾研发出一款抗新冠口服药Paxlovid。2022年国家医保与辉瑞谈判期间,无论我国如何低声下气的协商,辉瑞始终寸步不让不愿降价。当时民间黄牛甚至将这款药品一度炒到4.8万元一盒,结果不久后印度的同款仿制药大量流入中国,其价格仅售700~1639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民众角度而言,无论是专利药还是仿制药,只要价格低廉、见效显著,那就是惠民惠利的好药。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医疗界长期严重依赖进口,其中药品的进口比例为70%,高端器械设备的进口比例为90%

这两项大头的成本压不下来,中国医疗体系的成本更是不可能下降。毕竟近两年国家医保结余率屡创新低,医保缴费标准也是逐步调高,医保体系的压力是肉眼可见的膨胀。外部因素的成本不断飙升,大规模的药品、器械仿制或许是一条解决良策,印度在这条道路上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借鉴素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从来不是一个仿制药强国。我国药品的国际化水平很低,所产药品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极难走出国门。WHO药品预认证项目中,我国通过的种类还不足印度的1/10。

2007年两会期间,钟南山院士在会场上痛心疾首的发问:“国内获批药物多达数万,但疗效真正能与原研药比肩的有多少?”当时国内盛传,国产药质量低劣,甚至连非洲难民都拒绝服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主要归过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历史遗留问题,国家为了鼓励药企大力制药,所制定的药品标准质量较低,医药行业的相关审批制度也极为宽松,最终导致了国内药品的临床疗效不如人意。

因此在未来,中国医疗行业是很有必要学习印度的仿制药制度的,毕竟国内药品价格调控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其次就是在药品创新上,更要加大力度去主动研发人民所需的新药、特效药,去取缔外国进口的昂贵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