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瑗,字子玉,东汉时期的书法家、文学家,其人良才美玉,可称俊杰。而且崔瑗血性过人,曾为兄报仇,手刃仇人。
“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藏形骸,勿归乡里。”这是崔瑗临终前的遗言,由此可见他思想通达,见识高超,远非一般人可比。
毕竟古人崇尚落叶归根,能像崔瑗这么超越世俗局限的人并不多。遗憾的是崔瑗学术著作大多消散在了历史的尘烟中,而他用来修身自励的《座右铭》却流传了下来。
所谓座右铭,就是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目的是激励、警诫、提醒,以此来修正自己的言行。
白居易就很推崇崔瑗,“崔子玉《座右铭》,余窃慕之,虽未能尽行,常书屋壁。然其间似有未尽者,因续为座右铭云。”从古至今,崔瑗的这篇短文可谓让无数人受益匪浅。
2025年,只要我们按照《座右铭》所说去严格要求自己,那必然会大有所得,不至于虚度光阴。
《座右铭》全文10话,简单扼要,言简意赅。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首先看第一句,就是劝人从言谈上注意,要知道一个人只要喜欢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说瞎话,甚至颠倒黑白,挑拨离间,那这个人就是小人,必然薄福。
这种人数千年来一直都有,他们本质上是自私狭隘,恨人有笑人无,见不得人好,喜欢夸耀自己,让别人夸自己,他们的愚蠢在于认为只要经常说别人的坏话就可以占便宜。
实际上呢,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搬弄口舌的小人不会让人信任,哪怕一时受到蒙蔽,也会醒悟过来,从此远离小人,这就是小人面临的困局。
然后第二句话,意思是说对别人的好、施恩于人不要放在心里,而如果是接受别人的恩惠那千万不要忘记。这点我们可以对照《水浒传》里的故事看,其中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武松为哥哥报仇后去孟州牢房关押,遇到了管营之子施恩让他帮忙,这就是一个很形象的“市恩”故事,但值得注意的是,人际关系往往是从利益开始,后面也会提高情义的份量,武松和施恩就是如此。
别人说好或说坏,不是个人努力可以改变的。
要知道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就自然出现了毁誉和荣辱,众口铄金,很多人说你坏的时候,你是百口莫辩。反过来说,当很多人说你好的时候,你也无法推辞。
但毁誉是互相转化的,荣辱也是同一的,就是说,别人现在说你好,以后可能会说你坏。反过来也一样。
所以崔瑗讲世誉不足慕,奉劝世人以“仁”为法度,何谓仁?简单说即仁爱,是儒家的最高道德规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体现的就是对自我、自私的克服。
隐心是估量、审度的意思,就是看自己的心是否合乎仁的要求,然后再行动;庸即岂,哪里:至于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呢。
人生在世,名实相副最难得,千万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褒奖的。毕竟德位相配才是正道。
刚强,从柔弱开始。
“在涅贵不缁”的意思是说洁白的品质,哪怕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这才是宝贵的。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白色的沙子放在黑色染料里就会变黑,这是常识。但一个人应该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才算修行。淄(zī)就是变为黑色的意思。
大智若愚。有道德修行的人表面上普普通通,黯淡无光,但其实是光芒内敛,所以古人有“光华内敛,神物自晦”的说法,这跟“圣人无名”的思想是对应的。《道德经》里有段话,点出了世界是矛盾的统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若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详,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柔弱才是生存的根本,崔瑗在《座右铭》里就是劝人们不要逞强好胜,要知道刚强和死亡很接近。因此,硁硁(kēng)鄙夫介,悠悠故难量。庸俗鄙陋的人以刚强处世,其实内在孱弱,这样的人种祸就深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常乐。
人生在世不是一定要“步步高”,人生的曲线是波浪一样的,走“之”字,如果执着于必须“芝麻开花节节高”,那无疑会自讨苦吃。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崔瑗希望自己能够言语谨慎,避免祸从口出,沉默是金嘛,人际交往其实不需要夸夸其谈。另外饮食有节是一条准则,大吃大喝,暴饮暴食,对身体伤害很大。多言和不节制都不是载福之道,而谨慎和知足可以免除很多的灾祸。
欲令智昏,知足常乐。一个人只要能够随遇而安,努力但不妄想必然成功,这才是大智慧。如西方一位名人的座右铭就是“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
最后一句话就是强调知行合一了,“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如果按照《座右铭》里的这些准则认真践行,久久为功,自然后福无穷。
2015年,大家一起努力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