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程曼诗
家中独子贷款260万元买房后不久去世,无经济来源的失独母亲要求解除购房合同和贷款合同,退还购房首付款及已还的购房贷款。在法院调解下,各方达成了“解除合同,退还首付款、贷款”等连环调解方案。
12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老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该案为其中一条。最高法认为,本案是老年人权益保护中做实调解、实质解纷的良好示范,不仅实现了案结事了,而且彻底解决了老年人的生活焦虑和忧愁。(12月31日光明网)
每起案子都是别人的人生。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这起老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聚焦于一位家庭破碎的失独母亲,独子离世,生活的支柱轰然倒塌,经济来源断绝,还要面对购房贷款的沉重压力。于她而言,要求解除购房合同与贷款合同,退还首付款及已还贷款,是绝境中的求生诉求,是符合常情常理的正当呼唤,饱含着无奈与悲戚,浸润着破碎与痛苦。孤苦伶仃、经济窘迫,这种心酸,这种折磨,触动着每个人的心弦,需要更多的体谅,也需要更多的法律帮扶。
司法队伍在这起案件中的务实担当令人动容。连环调解之路荆棘丛生,各方利益诉求纷繁复杂,涉及房产商、银行等诸多主体,每一次沟通协调都考验着法官的智慧与耐心。如果就案办案、机械司法,看似高效办案、程序正义,但未必能兑现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及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司法的公信力。司法机关敏锐捕捉到案件背后的人情冷暖,没有机械地依据条文一判了之,没有生搬硬套完成结案指标,而是精心组织调解,设计周密方案。他们怀揣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一次次穿梭于当事人之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真诚敲开各方紧闭的心门,只为拼凑出一个能让老人安度晚年的生活图景。这种冲劲源自对司法使命的深刻理解,对人民权益的执着守护。简单的判决或许能在法律层面给出定论,但对于这位老人破碎的生活而言,只是治标不治本。要推动实质性化解矛盾,做到案结事了、定分止争,就要展现法理情的统一,展现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
在追求公平正义的过程中,司法为民不仅是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历经连环调解,各方最终达成一致方案,看似只是合同的解除与款项的退还,实则折射出司法机关及工作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确保每一项司法决策都能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从法理角度看,法律条文固然严谨,但法律的终极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与秩序,严格对照合同法规,可能会陷入冰冷的契约困境。从人情角度看,失独母亲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调解过程不能仅仅依据法律的逻辑,还要依据人性的逻辑,充分尊重人性的柔软,以共情之心去体谅老人的难处,给予应有的人文关怀。综合考量后,司法人员设身处地为老人谋划未来生活,将心比心,让法律判决不再是生硬的指令,而是带有温情的帮扶。在此案中,司法人员巧妙地在法律框架内寻找灵活空间,既保障了合同效力的严肃性,又考虑到特殊情形下当事人的不可抗力因素,让法律适用贴合现实。
最终实现案结事了、服判息诉,这不仅仅是法律程序的完结,更是社会关系的修复,画出了各方满意的最大同心圆。它向社会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司法不是高悬的利剑,让人望而生畏;而是温暖的阳光,普照着每一个身处困境的人。让公平正义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呈现,契合老百姓朴素认知与价值判断,如此,方能让人民群众真正信赖司法,让法治根基在民心深处扎得更深更稳,为社会和谐稳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极目新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