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抚今追昔说胡墼(散文)

作者/

作家/诗人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致勃,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退休前常在省内外报刊发表作品并多次获奖。退休后仍然喜爱写作常在报纸或网站发表文章,曾获中国散文网一、二、三等奖。曾连续17年参加全国高考评卷,有论文发表。西安市影评协会会员,多次担任西安市中小学影评竞赛评委。《写作导报》、《读书报》特约撰稿人。有三部合著出版,多年次与人合作参加《中学语文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语文毕业复习特刊专版编写。


【作家/诗人作品】

抚今追昔说胡墼(散文)

许致勃

读了同班学兄沈明义和王百思在《诗艺国际》上写的两篇精妙的有关打胡墼的散文,触动我深深的回忆,昔日打胡墼的场景如历历在目。抚今追昔,不由得想凑个热闹,是为之文。

胡墼,也叫胡基,关中人读音“胡七,húqi”。它本来是一种建筑材料,相当于砖块,但是砖块要经过烧制这一关,胡墼却不经过烧制,它是用泥土制成直接晒干,所以是一种土坯子。这种土坯的胡墼,在20世纪以前老百姓建造房屋垒墙必不可少,在黄河流域广泛使用。笔者在甘肃、青海、宁夏见过胡墼垒的墙,在江苏省北部的宿迁也见过有人打(制作)胡墼。

之所以叫胡墼,陇菲在2023年3月的《光明日报》撰文说,胡墼是由西亚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最早落脚我国西北,故称“胡墼”,跟很多由西域传入我国的胡桃、胡麻、胡椒 ......一样因为来自“胡”地,名字前面特意加上“胡”字。而胡墼的“墼”字早在隋唐时代以前就有人用到了,如《后汉书·酷吏传》记载,周文通“廉洁无资,常筑墼以自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胡墼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泥坯,就是用泥模子,装着稠泥或者比较湿的土制成晒干。这种胡墼有的地方,有的人根据不同用途在原料泥土中还像制作钢筋水泥一样添加一些柴草丝使更坚固结实。我在甘肃、宁夏、青海见得多。

另一种是土坯,是用稍微湿一点儿的土(用手握紧一把土,然后松开,泥土不散为宜,但是不能太湿)在模子里夯成晒干,但是不添加任何杂质,而且对土质特别讲究,三合一的土最好。三合一土就是地表的熟土(种植层土,离地面一米深左右)掺上地表土下面一米左右的油土层土,再加上黑油土下面的黄墡土或者白墡土。这需要在土壕里挖土,然后集成堆,再用水㵍一段时间,打胡墼的时候人都在平处;其次是地表熟土用水㵍一下,打胡墼的时候要一边用一边起坑挖。再次是黄墡土或者白墡土(单独用的少,起土不方便也比较麻烦);黑油土硬度强粘合力却不好一般不用。这种土坯关中平原居多,新疆、甘肃、宁夏、青海也有。后来人们还把刚打出来的胡墼在砖窑烧制,制成胡墼砖用于包土墙。下面我主要说的是后面这一种土坯胡墼。

胡墼没有定制的大小尺寸,大多因地制宜。在关中平原一般宽八寸,长一尺二寸,厚度二寸。听年长的泥瓦匠人说,这样的尺寸跟砖块搭配在一起很好用。过去垒墙讲究要垒硷脚(土墙的基础部分),如果是立胡墼,墙坯正好八寸(大约26cm多一点儿),硷脚就垒成三七的(37cm),用一横砖一竖砖(砖长24cm + 砖宽12cm + 泥缝1cm = 37cm);如果是卧胡墼墙体1.2尺(1m = 3尺,1.2尺大约40cm),垒硷脚就用两个横向的砖并列垒成49cm的(砖长24cm + 砖长24cm + 泥缝1cm = 49cm),土墙加上泥皮,外面的砖正好宽出来一寸左右。下图左边是打土坯胡墼模子,右边是做泥砖用的泥模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模子)

打胡墼的工具:一是一块宽约不到二尺(五六十公分)宽,不到三尺(八、九十公分)长的平面石头做垫板;二是夯土用的硾子,在一个平底的圆柱石头上(上大下小,立面切开立视图是一个梯形)凿一个两寸深的石窝,安上一个丁字形的手把,手把高度约二尺六七寸(一般按照使用者身高而定,这样用起来方便,如下图2图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硾”在普通话里读chuí,阳平,关中人读chuì,去声。有人认为这个“硾”字应该读做“杵,chǔ”。360国学解释“版筑”一词说“我国古代修建墙体的一种技术,指筑土墙,把土夹在两块木板中间,用杵捣坚实,就成为墙。”这里的“杵”就是如下图人们筑墙用的比较原始的工具,与关中人用的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人们筑墙用的杵)

我们关中人用的是一种“丁字把”下面安着一个铁制或者石头的尖锤头。它跟打胡墼用的硾子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打胡墼用的石头硾子大而重,底面是平的;筑墙锤子小而轻,底面是尖的,关中人称“尖尖锤子”以示区别,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6 关中人用于筑墙用的硾子)

其三是胡墼模子。胡墼模子用枣木或梨木制成最好,结实耐用边沿的楞楞不易砸坏。模子另外三边是连接在一起的,为了保证能够开合,后边有一个插板是可以取下来的,活动挡板也可以取下来。

打胡墼的时候一般俩人一组结合起来,一个抡硾子夯土,一个供模子填土。提硾子的人夯好一块胡墼之后,下来的时候右脚顺势一踢,模子的口就张开了(如上面图2)。提硾子的人把模子取下来靠在硾子上的时候,供模子的人右手很快把插板取下来,提硾子的人把胡墼刚一搬离,供模子的人迅速把石头上残留的碎土刮净,重新安装好模子,再抓一把草灰先左右撒在模子里,最后往模子中心一甩,赶紧填上两铁锨土,下一个胡墼就开打了。打胡墼是个积少成多的数字活,一供一打要配合默契,动作迅速不拖泥带水,不然就影响速度窝工。正常情况下一天能打500页,打得好且快一天可以打600页。

抡硾子的人干的是一种技术性非常强的力气活。没有强壮的体力不行,脚手迟钝也不行。供模子的人把土供饱以后就得赶紧踏上模子,先順长在模子里踏两道,然后把两边剩土用脚刮到才踩的地方填实,再拧转90度双脚把整个儿土面踩实,再把两边模板上的土刮净。这两下子要保证尽量把土全踩到模子里,四个角要踩瓷实,第一步做到了可以保证硾过以后胡墼棱线饱满。接着提起硾子先在中心砸两下,下来按照顺时针砸四个角边,最后在中心再砸两下把面夯平才能下来打开模子搬胡墼。

按照当事的行话说“一把灰,两锨土,24硾子不离手”。撒灰要撒匀,要撒匀灰就要好,最好的灰是炕灰,灰细的像面粉,夹着细土有分量很好撒且容易粘在模子的边框上。给模子供土讲究要饱满,两锨土不满,模子供不起来不行,再倒第三锨土耽搁时间不出活。

24硾子讲究要夯实要夯平整,要四角饱满。我年轻时候也是打胡墼的行家,我们边打边摸索,其实不见得一定要打够24硾子,土踩好以后先在中间砸两下,然后再在左右两边砸各砸六下,这六下其实是虚实轻重不一样的,每一重硾之后有一轻硾既有缓冲作用又能修整不平的地方,还不费力,最后再夯两下就完了。整个儿算起来才十六七下,有时候偷懒十一二下都能完成。别看着多几下少几下,累积起来可不是个小数目。一摞儿胡墼500页,一天按照十个小时计算,除去休息时间抽个烟解个手,吃个饭喝口水,平均每分钟就要出一页胡墼,简直是机械收手了。

“会打不会摞,不如在家坐”。胡墼是摞在一道土梁上的,土梁高一般得四、五寸(15cm 左右),宽1尺5寸(34cm 左右)。长以能摞500页胡墼为宜。土梁要砸实铲平,不能让胡墼摞在上面就倒了。还要考虑胡墼还没晒干遇雨时候排水方便。这个基础梁梁做好以后,就可以在上面摞胡墼了。

摞胡墼的时候,一页和一页之间的距离,大约5cm上下。怎么掌握这个距离呢?搬胡墼的手四个指头是在胡墼后背面,一般是弓着的,往下落的时候切近但不要挨着前面那一页就刚刚好。也不能跟土梁梁成直角,正面(硾子砸的这一面)斜面对自己,要摞成70度左右的斜角,这样到第二层的时候折回来摞,斜面还是对着自己。上面一页压着下面三页,角对着角才能稳定。压两页,胡墼之间没有拉力摞子不稳,压四页整个儿胡墼摞儿变窄,摞高了也不稳定,容易倒塌。如图 7 。 有很多人当天打完了一摞胡墼,但是人还没有走开就倒了。人们说“模子没撤利,把劲儿全白费”就是这样。公社化的时候,我在生产队打了几年胡墼没有倒塌过一次,这与我打的时候卖力,摞的时候用心有很大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7手工绘制不太精确,蓝色表示是第一层,红色表示是第二层)

最后,捎带说说下雨苫胡墼,胡墼没晒干遇上下雨是很平常的事,这就要苫胡墼了。但是苫不好,胡墼摞儿也是会倒塌的。一般要用麦草稻草,尽量不要用帆布之类,那淋雨太沉又顶不住风,也不要用塑料布之类,也经不住风吹,雨一淋撑不起来都贴在胡墼上了,反倒把雨水引流到胡墼上了。

早先,我们一家8口人挤在一间安间房里,1970年我家盖了三间安间房,胡墼就是我和几个伙伴儿打的。上世纪90年代我住上了城里的楼房,跟胡墼彻底断了干系。

社会在发展,国家在进步,基础建筑都用的是钢筋水泥混凝土,砖瓦都退出历史了,胡墼早早销声匿迹,那些打胡墼工具都进了民俗博物馆。我说的这些后辈人听起来就像天书一样,神秘而奇异,再往后,我们这一代人完了,还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再提起。

——2024.12.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诗艺国际 ~~~~

文学殿堂,文友栖园

不忘诗心,砥砺前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携手并肩,与时共进

椽笔轻摇,赐墨留玉,再现诗意生活

传统诗词曲赋

现代诗歌,歌词

译诗,译文

文学评论

散文随笔,小说,等等

欢迎长期赐稿

或加主编微信投稿

主编微信:ym153811241)

投稿要求

要求原创首发

杜绝一稿多投

请以doc、docx文档编辑,不带任何格式

随附百字左右作者简介,清晰近照2-3张

投稿自愿,文责自负

来稿不退,7天内未被采用,请自行处理

特别说明

敬请关注本平台,不关注不接受投稿

为便于联系,投稿后请速加主编微信

原则上,阅读量不满100,则不再接受下一次投稿

欢迎洽谈相关合作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不忘诗心,砥砺前行

传播正能量共创正平台

无限精彩,尽在平台

长按扫码即可关注

~关注,是一种支持;分享,是一种美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