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是我们家的多事之秋:农历正月初七父亲病逝;不久二哥的女友下最后通牒~没有三间瓦房就吹;紧接着我高考落榜。
本来身体就不好的母亲,经过接二连三的打击,一病不起。
但日子再难,还要继续的,好在有大哥大嫂支撑着这摇摇欲坠的7口之家。
我的老家位于风景秀美的礁湖北岸,父母膝下有3个儿子,我上面是两个哥哥。
父母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老实本分,在村里连3岁孩子都不得罪,一直与人为善。
父亲经常说,穷不怕,只要肯干。俗话讲:弟兄三个一条心,黄土也能变成金,灰粪堆还有发热之时。
大哥19岁那年参军,在部队锻炼了6年复员回到家乡。
大哥在参军前跟邻村一个叫青兰的姑娘,曾经在宣传队待过,同台演过戏,后来两人鸿雁传书确立了恋爱关系。
等大哥复员回来时,照他那个岁数在农村来讲,就是个大龄青年了,得抓紧把婚结了,可我们家当时还是那种土坯房。
还好,青兰的父母一句为难话不说,便把青兰嫁过来了。
分田到户后父亲一直负责犁田,重活由两个哥哥做。可即便这样,父亲看上去很消瘦,但让人费解的是饭量却特别大,经常犁田回来说饿得心发慌,冷淡团抓一把直往嘴里送。
农村人没啥文化,心想只要能吃,还会有什么病吗?
其实父亲那时候糖尿病应该很严重了,但从来没去过医院检查过,都不懂。
大哥大嫂婚后第二年侄女出生,又过了3年迎来了小侄子。
我大嫂虽然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但为人通情达理,自打她嫁到我们家来,跟我父母没犯过红脸。
大嫂进门后,母亲就不做针线活了,全部由大嫂接班。
那时候都是穿家做的千层底布鞋,而我和二哥脚力大,一年没有两三双鞋根本不够穿。
但做鞋可是真工夫啊,真要一针一线地缝的。
这可忙坏了大嫂,为了准备做鞋材料,每年春末夏初,母亲就会打一大盆浆糊,跟大嫂将房门板卸下来,搜集各种碎布、旧衣服在门板上糊“疙巴”(做鞋底、鞋帮)。
每当夜幕降临之时,男人们都抽烟聊天或者歇息了,母亲在一旁哄着孙子孙女,大嫂就在灯下一针一线地纳鞋底,那清脆悠扬的抽线声,直到如今都萦绕于耳。
大嫂手巧,鞋底都能纳出图案来,所以经常被村上那帮大姑娘、小媳妇视为“师傅”,不是她们找上门来,就是大嫂被邀请去。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她们手不歇、嘴也不歇着。
村里有个爱搬弄是非的妇女叫春英,只要看哪人多,她就爱往哪凑。
有天我拉着侄女去村上代销店打酱油,正好从那帮妇女旁边过。
只听春英撇着嘴,一脸不屑地对我大嫂说:“青兰哎,我真想不通,你孩子都快能上学了,还跟公公婆婆绑在一起干嘛?将来还要给两个小叔子娶亲,得需要多少钱花呀,俗话讲,‘早分家,早发财’!你傻不傻啊!”
大嫂笑笑,连头都不抬,继续飞针走线,只回了一句话。
大嫂说:“我妈经常说,宁在不公堂里养儿郎,不在大公堂里藏私房。我倒没觉得自己吃亏啊,首先两个孩子婆婆给照应好好的,我们干活回来端起碗吃现成的,吃完该干嘛干嘛,还是老婆婆洗涮。”
“要说辛苦的话,数我婆婆最累,”
不等大嫂把话说完,春英“呸”了一声,两个胳膊往胸前一抱,说:“她累怨谁?她累也是为她儿子累!”
听到这个春英如此明目张胆地在大嫂面前挑拨离间,我气得牙根痒痒,正好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小瓦块,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走上前一脚铲过去,小瓦块不偏不倚,正好砸中春英的脚踝。
只听她“哎哟”一声,朝我骂道:“你个小挡炮子滴,痴废(淘气的意思)倒是一个算两个!难怪你那么费鞋呢,”
我洋洋自得道:“不用你操心,鞋破了我大姐给我做!”
我和二哥一直都称呼大嫂为“大姐”。
分田到户第二年,父母拿出多年来的积蓄,把三间房的砖瓦就预备好了。因为这几年家里添丁进口,四间老房实在不够住。
也是那年秋收结束后,父亲联系好木、瓦匠,在老房的斜对面打房地基,几个月后三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落成。
新房盖好了,居住环境很明显得到改善。大哥大嫂劳苦功高,所以父母让他们一家4口搬到那住,我也把新房天井旁边的“披厦”做自己的书房。
这是我长到16岁第一次拥有自己的独立房间。
大哥大嫂虽然在新房住,但当时并没有说那三间瓦房就属于他们,因为没分家。
怕二哥有想法,大哥还一再强调说,把十几亩责任田种好,把副业搞好,最多不出两年,肯定还能再盖三间,给二哥当婚房。
有道是“计划没有变化快”,不久父亲的身体很明显变瓤了,最后不但一只脚烂了总不好,眼睛也说看不见了。
直到这时全家人才意识到严重性,等两个哥哥带父亲从县城医院检查回来,得出的理论就是:糖尿病综合征,已经病入膏肓了!
父亲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但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没成家的二哥和尚在读高中的我。
有次小姑回来看望父亲,父亲对小姑说,趁我还有一口气在,赶紧找个合适的姑娘,把文平(二哥)的婚事定下来吧。
小姑父有个远房侄女跟二哥年龄相当,在小姑的介绍下,二哥跟那个小玲姑娘相亲成功,很快把“订规”送了。
父亲病情发展很快,在进入腊月的时候,就气若游丝,凭一口气吊着吃了一小碗年饭,于正月初七与世长辞了!
在众乡亲的帮助下,我们哥仨把父亲发丧出去,母亲哭着说,没了一家之主,将来的日子该咋过啊。
母亲这边在愁着二哥的婚事,我一心备战高考,心里祈祷着父亲在天之灵能保佑我顺利及第。
有个星期天我回家,碰到小姑坐在母亲的床边两人在说着话。
从两人面部表情来看,好像有发愁的事。
果然,我听小姑喃喃自语:“实在不行的话,只能让文东(大哥)他们搬回到老房里来住,腾房给文平(二哥)。”
母亲一听头直摇,说行不通,毕竟大儿子一家四口住的好好的,这说让他们腾房有点说不过去啊,总不能说“先长的眉毛不如后生的胡子资格老”吧。
小姑一听,说:“那怎么办?小玲父母可说了,没三间房就吹!那‘送定规’花的几百块钱可就打水漂了!”
母亲叹了口气,说再缓一缓吧,看看秋天庄稼收成怎么样,实在不行哪怕借点债,把房子盖起来再说。
转眼到了7月份,我去参加高考。虽然我平时基础还行,但遭遇父亲的去世,成绩受到了影响,后来离分数线差26分,跟大学失之交臂。
烦心事一桩接一桩,我们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人生低谷。
而此时,二哥的对象步步紧逼,还限定了日期,迫在眉睫。
母亲说,以前家里有事还有你父亲掌舵,如今我也就比死人多口气,之前一直没分家,如今不如把两栋房子放在一起抓阄,哥仨平均分配。
为了公平起见,母亲把几个宗亲叫过来主持分家。
怕遇到棘手的问题不好定夺,母亲还特意让人捎信,把我大舅也叫过来了。
老话讲:天上雷公,地上娘舅。关键时候大舅一句话还是管用的。
那天晚上燥热难耐,这帮长辈聚在屋子里召开家庭会议。
先是大哥发言,大哥说:“其实没啥好分的,我和青兰搬回老屋就是,总不能因为房,把文平的婚事弄黄了呀。”
二哥一听赶紧说:“哥,搬什么搬?到秋看看把钱并拢一下,先把砖瓦拉回来,等周年半载再盖就是了,哪能听小玲家摆布?争出来的风不凉!其实我结不结婚也没啥大不了的,眼下文星复读才是大事。”
我一听二哥让我复读,就赶紧表态说:“你们别替我 操心了,我也不打算念了,准备学手艺去!”
我说这话其实也是言不由衷,谁不想复读一年再战呢?那些年复读生特别多,可我家实在没条件啊。
我话音刚落,大哥狠狠地瞪我一眼道:“你别三心二意的,上学怎么能半途而废呢?家里留的口粮多,到时候卖几袋就够你复读费。”
我一听哽咽地说:“把稻谷留着,卖钱给二哥娶媳妇吧。”
二哥接过话说:“笑话!如果小玲家那么步步紧逼,落井下石,这门亲事我还不同意呢,我情愿打光棍!”
其实二哥的未婚妻当时就是看我父亲刚去世,家里弟兄三个,负担重,想着如果能占上新房就属于他们自己的了!
就这样,我们弟兄三个相互谦让,处处为对方考虑,最终达成共识:1、瓦房给二哥,但分家不分地,共同把第二栋新房盖好为止;2、送我去复读,费用还是大家伙出;3、母亲带我在老屋单过,粮油均摊,包括日后我考学、结婚,两个哥哥也要伸出援手。
在宗亲和大舅的见证下,还写了文字协议。
老宗亲们都感叹说,别人家分家吵得不可开交,都是“瞎子烤火~往各自窟窿里扒”,而我们家相互谦让,和和气气。
所以大舅临走时,流着泪说:“真没见过像你们这样的哥仨,真团结啊!这就是长(zhǎng)旺人家,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兴旺的!”
后来二哥把我们家的“会议精神”转述给未婚妻小玲听,小玲也被大哥大嫂的做法感动了!
俗话讲:跟好人、学好人,何况大嫂贤惠的好名声在附近几个村庄都是出了名的,所以小玲不顾她父母亲的反对,那年腊月廿六,跟二哥喜结连理。
二哥二嫂兑现诺言,后来在盖第二栋瓦房时,尽心尽力,不分彼此,没多久大哥也住上了新房。
而我通过一年的卧薪尝胆,后来有惊无险被一所师专录取,成了我们家第一个吃商品粮的人。
那些年我们哥仨经历了风风雨雨,不离不弃,总算见到了彩虹。
日子过得越来越顺心,母亲的身体慢慢好转起来,不但能给大哥二哥他们照看孩子,一到农忙时,母亲都让两个哥哥别开伙,全部到她这吃。
后来我分配到镇上中学教书,找的妻子是同事。这下子可派上用场了!几个侄子侄女们的学习都不用哥嫂们操心,全部由我们两口子监督负责,直到他们上高中、考大学。
母亲的晚年生活过得舒心安逸,虽说一辈子没有生女儿,但大嫂她们妯娌仨都是贴心的小棉袄,个个赛比着孝顺。
6年前母亲在睡梦中离开,走得很安详。她老人家经常感叹说自己有福气,做梦都没想到儿子儿媳全这么孝顺,孙辈有出息,她这辈子活得值。
父母走了,但我们这个家没散,每到逢年过节,老家就是我们的“老根据地”。老屋也被我修缮一新,我和妻子说,等我退休了,我们回老家过田园生活。
那里是我的根,是我理想中的家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