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广西网友爆料称,修祠堂的风吹到了我们这边。我们同姓2百多人的寨子,不分男女,摊派每人1500元,共集资30多万,乐捐20万,外嫁女乐捐3万多,基本圆满成功!庆典活动每人集资300,共6万多块钱。搞得非常热闹!基本上每家平均花一万左右,大家觉得多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这究竟是咋回事?

我们来看看该网友提供的信息。这是一个群里的聊天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者交流(269)...

sysmd:近来我发现宗族活动越来越多修新祠堂啥的。摊派人头钱,搞攀比。还不能说,说了你就是不支持活动,驱逐你出去。
李生:都说搞古建筑,那帮湖北人都发财了,跟风搞。贺州现在哪个姓氏没有搞新宗祠的,很少了,没搞的都是小姓,凑不了那么多钱出来。
sysmd:我都怀疑有没有利益输送了

根据这两个网友在群里的对话可知,目前广西贺州当地农村各同姓宗亲都在修祠堂,大搞宗族文化活动。并表示,有湖北人在当地专门做这些工程项目。从言辞中,有网友对此类项目表达不满,但又无可奈何。

  • 针对此事,网友们迅速围观,各抒己见。

有网友坦言,你这算是幸运的,我老家也修祠堂,我这姓村里50人,我家都出来40多年了,父母也葬在外地,还要求我们按人头摊派,每人六千,我说我可以出个人的,其他家人不摊派,结果说我自愿断绝家族联系。那我就如他们愿,退出全部家族群,一分钱都不出。

有网友直言,修祖坟,祠堂,老祖屋厅堂,姓氏集资,成立商会,都是有目的,最后出入数目都是不了了之,专向熟人亲戚朋友下手,我是老实人话粗理不粗。

有网友跟帖,我们(苏氏)修祖墓每人摊派20元,捐款不限,最后收上五十多万,半年多做成了。

有网友爆料,我们那里今年修祠堂,修了三年,都不够钱,收了三次钱,修好祠堂摆酒,集资做扁,第四年修普,又要出钱,去年修祖坟,又收钱,据说明年打算去江西祖宗老坟请神。真的有人热衷搞这个,就像有些小区的业委会一样,热衷搞业委会,打算干三年,卖掉房子去别地方买别墅。

有网友感慨,我们村六七千人,好多个祠堂,300米内就有三个,都是几年内新建的,而且是我们同姓的,在贺街新建个总祠花了500万,现在还没进祠。

有网友表示,我们一个两千多人的村,二十年前重修祠堂,各房头的族长发话,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捐多捐少都量力而行。大头都被出门的有钱人拉满了,我们就象征性的出个三五百香油钱

有网友指出,看评论说修祠堂的都是南方人,我们北方我这附近方圆几十里还没有祠堂,也大部分没有族谱,也没有这么多事情挺好的。我活了五十多年了,也没有见过族谱没见过祠堂,大部分所谓祖坟也就爷爷辈的,我这个年龄段的,还没有几个能有老爷爷辈分的坟呐。

从网友们的留言来看,各地宗族活动还是比较热闹的,并不是哪个地方独有的操作。当然,也有网友特别提出,北方这种氛围似乎稀罕。

  • 值得一提的是,祠堂文化是特有的中华传统文化存在之一,祠堂文化因此还衍生出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祠堂与书院、庙宇、家庙类似,是建构起地域性文化的立体形态。早在古时,祠堂是儒家用来纪念祖先和先贤们的场所,一般被用作祭祀、婚假丧寿、家族议事、供族内子弟读书等,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演变,如今除外还有着供奉祖先、纪念先人和教育后人等作用。

祠堂又被称为是家族变迁史的载体,因为它可以让后代子孙和乡亲们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的发展史,同时让海外乡亲们虽身在异乡却记得乡愁,又因祠堂维系着与本土乡亲们的血缘关系。

现如今,有很多家族都开始兴建起雏形祠堂,并将家谱中所记录在内的先辈所供奉进去。此举一来是为了纪念先祖,二来是为了用祠堂将同姓的族人联系起来,从家族内部就看出一个家族的凝聚力,这对于家族十分重要,也是兴建起祠堂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对于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人们在潜意识中就开始注重保护以及传承的作用,尤其宗祠在家族传承中饰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不仅是对历史和先人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

在这个过程,有人质疑甚至反对,也非常正常。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任何时代,修建祠堂这种光宗耀祖的事情,都是家族里有钱人的主导。一般的穷人除了能够出出力就不错了,他们对于整个宗族的发展,只是一种陪衬。

有句话说得好,历史就是胜利者书写的。而家族文化与传承,都是家族里德高望重或有钱有势的人来续写的。因为,穷人可能连后代都没有了,如何延续和传承文化呢?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