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冻,霜雪凝寒,脑血管病似“冰弦”易断,在凛冽冬风里悄然“潜伏”。前不久,于大爷(化名)去了趟早市,回来后就突然血压升高,左手拿不住东西,当时血压180/100mmHg,天旋地转直犯晕,于大爷家属连忙带其到附近医院就诊,核磁弥散仅见到额叶一个新发小病灶,以为把血压控制平稳再通两天脑血管就会好转。
治疗三天后,血压120/75mmHg不高了,可是病情不但没有见好,反而出现头晕加重、恶心呕吐、走路不稳、脚底没“跟”,甚至摔倒。眼见于大爷状态越来越差,儿女几番打听,带老人来到了哈医大四院神内六门诊。
马学玲教授在门诊接诊时发现,这个影像的病灶不能解释老人的目前情况,给于大爷做了详细的神经系统“体检”,发现左上肢肌力仅有3级,双眼细小水平眼震,双侧病理征阳性。
经过系统评估,马教授和家属充分沟通:第一可能病情进展,在脑干也就是后循环出现新的脑梗死病灶;第二需要做头部核磁血管了解一下脑部血液供应情况。入院后,迅速完善相关检查,果不其然是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为了保证脑部血液供应,反射性血压升高,而急性期过快降低血压,导致脑血流分布失衡,出现后循环向前循环的脑内“盗血”。因而就可以解释,病灶在前循环,可是却表现出后循环的头晕、恶心、呕吐、眼震、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症状。
马教授团队的黄英雪医生深挖病史、“顺藤摸瓜”,原来于大爷从很久之前就一直感到头晕,尤其是活动后会加重,检查过耳鼻喉功能,但没有发现异常。最近一周,于大爷感冒发烧,吃了退热药,出了一身大汗后,左上肢无力和头晕就变本加厉了。这些“蛛丝马迹”为病人诊断脑内盗血综合征提供强有力的佐证。给予保证脑灌注,多饮水,调整血压药物,将血压维持在150/95mmHg,第三天老人的头晕明显好转,眼震消失了,走路也有力量了。
马学玲教授介绍,脑内盗血综合征,是指在某些脑血管病变情况下,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或闭塞等,原本应该供应脑组织的血液,通过侧支血管被病变血管“盗取”,使得正常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血液灌注。就好像灌溉农田的主渠道堵塞了,旁边新开了一些小渠道来分流,但这些小渠道把原本该流到其他正常区域的水也给引走了,导致正常区域缺水。
于大爷就是由于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再加上发热出汗,大量脱水,原本应该流向大脑后循环的血液被盗取,供应了前循环,使得正常的后循环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而出现症状包括头晕、肢体无力、感觉障碍、言语不利等。
目前,这种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脑血管检查,治疗则要根据具体病因,通过药物改善血液循环或者必要时采取手术治疗血管病变,只要及时治疗,情况可以得到改善。
专家简介
马学玲
神经内科六病房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 博士后 博士研究生导师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访问学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黑龙江省健康科普专家
学术兼职:
黑龙江省慢性病管理学会脑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脑血管病学会脑小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脑血管病学会抗血小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眩晕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黄英雪
神经内科六病房住院医师
硕士研究生
学术兼职:
黑龙江省慢性病管理学会脑保护专业委员会秘书
专业擅长:
主要擅长脑小血管病的诊治及脑保护治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