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介入团队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大脑前动脉颅内药物洗脱球扩式支架置入术。这一技术的突破为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填补了神经介入手术领域的空白,彰显了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领域的技术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大爷(化名),男性,68岁,因“左侧肢体无力7小时余”入院,经磁共振检查诊断为右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脑动脉造影显示患者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重度狭窄。大脑前动脉是供应大脑额叶和部分颞叶血流的重要血管,其狭窄可能导致脑缺血甚至脑梗死,最终导致患者出现肢体活动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大脑前动脉走形迂曲,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且该动脉管径一般较细,目前的支架难以有效展开提供支撑,不适于放置永久性支架解除血管狭窄。另外,由于前交通动脉的存在,血液可从对侧大脑前动脉代偿,故而单侧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不会导致明显症状。因此,传统大脑前动脉狭窄治疗往往采取药物保守治疗。但是,刘大爷的病情更为复杂,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患者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因此前交通动脉无法提供代偿供血,导致其左侧大脑前动脉负担了双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的全部供血任务,如果未有效解除狭窄,患者有极大的大面积脑梗复发风险;二是由于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存在慢性狭窄,其左侧大脑前动脉的管径代偿性增大,脑动脉造影时经3D测量确认已达到可尝试血管内治疗的最低要求,为患者进行手术提供了基本条件。因此,患者手术必要性极大,且具备尝试进行手术的可能性。

在充分评估、论证患者的手术风险及必要性后,经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神经介入组组长吕伟、副主任医师王存福决定为患者施行手术。手术过程中,吕伟、王存福相互配合、精准操作,成功将微导丝通过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处,紧接着支架成功跟随微导丝到达预定位置,并成功展开支架,扩张血管恢复正常的血流。吕伟根据患者血管条件和实际病情,结合术中情况,综合衡量支架通过性、材料支撑力、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等因素,在本次手术中选用了快速交换球囊扩张式释放的药物洗脱支架进行置入,该类支架材料在完成手术的同时,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远期支架再狭窄率。术后患者转入神经重症病房(NCU)进行密切监护,一周后顺利康复出院。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3》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根本死亡原因中“脑血管病”约占21%-24%,常年位居我国居民死因的前两位,而头颈部的大动脉狭窄则是脑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通过传统的药物方式治疗脑大动脉狭窄效果非常有限,而神经介入手术则是目前最为先进、有效的治疗手段。由于脑动脉的解剖结构复杂,且相较于普通动脉更加迂曲且脆弱,手术难度较大、风险较高,对医生的技术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要求很高。通过知网、维普、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尚未见大脑前动脉颅内药物洗脱球扩式支架置入手术的报道。在国际数据库中,仅见3例大脑前动脉支架置入个案报道,且均为在治疗脑动脉瘤手术过程中出现血管闭塞事件后的挽救性置入,目前世界范围内也尚无目的性治疗血管狭窄的案例报道。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方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联合神经外科、医学影像科及麻醉科的多学科合作,制定了完善的多学科诊治流程,建立了成熟的神经介入团队,为保障患者能够得到最精准的诊治开辟新路径。此次大脑前动脉颅内药物洗脱球扩式支架置入术的成功,证明了医院神经介入团队在复杂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卓越能力,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勇于探索、谨慎实践的科学精神,切实践行了“博施济众 广智求真”的齐鲁医学精神和“明德至善 护佑民生”的初心使命。

来源: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大众新闻记者 周欣怡 通讯员 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