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任池村出来,我们前往石马岭,却看见路边有几院窑洞,或完整或塌败,现在窑洞很少见了,就过去转转。

从位置上看,这里应该是索山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公路旁边的小路左拐进入,开始是土路后来是水泥路,才明白前面有滑坡的泥土把水泥路覆盖了。

路边老房子有些看着很完好,院门和围墙很完整;有些就差些,院门破败土墙塌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估计很多人都迁移到新庄基地了,但是看着门上的锁,我们知道这些房子都是有主人的。

房子沿着崖畔而建,大约有两层。一般后面是窑洞,前面也盖着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的房子看着年代不一致。最老的房子全是土坯,下半截土坯上半截青砖的就新一些,像上半截用红砖的,就更新了。

以前的砖头贵,盖房子都舍不得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像前面没有盖房子,只有一个院墙,后面直接就是窑洞的,也有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大门讲究些,在土墙上还用红砖青瓦盖了一个门楼,是大铁门,估计是后来加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的大门只有一个木门框,就这么敞着口子,偷着眼看看,里面更是破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有甚者,院墙都不全了,院子里面杂草丛生,都进不去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房子上面还能望到昭陵的山峰,想太宗皇帝真是会选地方,这一片无论从哪个地方看,这个昭陵都是“显眼包”。

下面就是深沟,一层一层种植着麦田,这也是唯一的亮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墙土房土窑洞,在这冬日里,颜色真是有些单调。

难得这家院墙里面有几枝丫红彤彤的柿子,连鸟儿都舍不得啄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沿着路走,前面院门前有人正忙活着,走近看看,一个人在捆扎一些柴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住的院子就是不一样,不但门前很整洁,就是门前的地里也没有杂草,还用树枝扎成一个完整的篱笆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个勤快的人。

大声打了好几个招呼,那人才抬起头来,原来是位老人,他耳朵有些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声聊了几句,知道大爷无儿无女,就一个人生活,是村里的五保户。他说是一个月还有500元的补贴,看病还不花钱。

他一个劲儿的说这个社会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院子很大,也有一片空地种着青菜,还停放着一辆三轮摩托。看样子是老人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棉手套扎在扶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院子里有水管,但是还有一口水窖。

这个水窖就是以前吃水用的,里面还有水,老人说大部分时候都用自来水了——他没有说清,我估计这水窖里的水是用来浇菜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阳的崖畔三四孔窑洞,中间一孔是他的住房,是连锅炕。

南方人以前听故事,听到“把娃娃掉到锅里面”怎么都想不通:他们怎么知道,这里的炕是和锅连在一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是一个独居的老人,但是房子也收拾的挺干净,物品看着杂乱,其实摆放都有地方,不是乱扔的。

其他的几处放杂物的窑洞,有的是劳动工具,有的是柴草,都分着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人说身体还行,就是耳背不好交流,平时到地里干活或是出去采购生活物品都能做。

他仅有的兄弟到外地上门了,来往也不多。看来他对现在的生活还满意着,一个劲儿说现在的生活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是索山村的一个组,很多人家都搬到新修的公路旁边,这里大多房子都废弃了,基本上没有看到新房子,我看到最新的房子也有二三十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方的新房子走差不多的样子,水泥楼房,差别就是一层二层还是三层。像这样的窑洞是越来越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住人倒是成了养牲畜的地方,随便围一下,就是一个羊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想这个村子在二三十年前,人来人往,到了吃饭的时候炊烟袅袅,巷道鸡鸣狗吠多么热闹,也是多少人的童年记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这样是老房子,也许就在这代人的乡愁吧。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关注,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