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冬,35岁的张爱玲与64岁的胡适在纽约相遇,本欲求助胡适的张爱玲发现彼此境遇相似,胡适一家蜗居小公寓,她自己也仅能求助“救世军”难民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0年,张爱玲诞生于上海,其父张廷重秉持旧观念,其母黄素琼则向往自由新思潮。因思想迥异,父母关系不和,最终走向离婚。

父母的离婚对张爱玲影响深远,尤其在作品创作中。她的作品中,总能或多或少地看到其原生家庭的影子。

1931年,张爱玲就读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期间热爱写作,并曾在学校的刊物上发表过自己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爱玲12岁时读了胡适的《胡适文存》,该书涵盖了胡适的哲学、学术及文学理论,特别是关于短篇小说创作的要点,给张爱玲带来了深刻启示。

自此,她沉迷于胡适的作品,相继读了《醒世姻缘传》、《人心大变》及《海外缤纷录》等。因热爱胡适之作,张爱玲极为崇拜他,视其为偶像。

1939年,张爱玲因成绩优异获伦敦大学入学资格。但鉴于当时中国时局动荡,战乱频发,她无法前往伦敦,故转而就读于香港大学。

1941年香港沦陷,香港大学因此停办。张爱玲中断学业返回上海,随后,她以写作稿件来维持生计。

1943年,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于《紫罗兰》杂志连载发表,借此机会,她在上海文坛开始受到瞩目,并逐渐崭露头角。

随后,她发表了《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及《金锁记》等作,细腻描绘都市男女情愫,深刻揭示人性复杂,引发广泛轰动。

张爱玲迅速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期间与胡兰成相遇并坠入爱河。胡兰成为此与妻子离异,同年,他与张爱玲结为夫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出轨一旦开始便难止息,婚后胡兰成屡屡背叛。两年后,张爱玲终无法忍受,决定与胡兰成分道扬镳。

情场失意的张爱玲在事业上大放异彩,她将个人爱情观融入作品中。1954年,于香港,张爱玲完成了《秧歌》的创作。

此时,她忆起偶像胡适,便鼓起勇气,将一本书寄往美国给他,并附信一封,表达了渴望得到胡适先生指点的愿望。

胡适迅速回信,且为长信,对《秧歌》赞誉有加,并提出宝贵建议,附上详尽的修改意见。

张爱玲终于迎来了与心中偶像的首次直接交流,这一刻的到来,标志着两人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联系。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与胡适的父亲胡传曾有交情,因此,张爱玲与胡适能相识,也可谓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年冬,35岁的张爱玲赴美定居,生活困顿,遂约64岁的胡适于纽约相见,欲求援助。见面后方知,胡适亦处境艰难,无力相助。

胡适当时在国内声名显赫,但在国外仍是凡人。他一家挤在狭小公寓中,生活简朴,张爱玲也因此需申请入住“救世军”难民营。

张爱玲望着曾在国内风光无限的胡适,如今与自己一样在异国陷入困境,心情复杂。看到胡适被生活所累,她心中不禁涌起无限的感慨。

张爱玲在散文《忆胡适之》中提及,她或许在胡适身上预见了自己的后半生,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感悟与思考。

天气寒冷,风声呼啸,冷风自赫贞江对岸穿越街道拂面而来。适之先生凝视着街口隐约显露的灰蒙河面,河面笼着薄雾,他面带笑意,久久凝望,仿佛出了神……

我望向河面微笑,却似有一缕悲风,穿越时空自深远时代而来,令人难以睁眼。那便是我与适之先生的最后一面。

见面并未改变现实困境,张爱玲仍在“救世军”难民营中艰难求生,她坚持创作,文字中饱含力量,不受生活困苦的影响。

胡适同样为生活忙碌,尽管他拥有众多人脉和良好声誉,但在异国他地,这些优势也变得微不足道,生活同样充满挑战。

1956年,张爱玲与美籍作家赖雅结为夫妻。婚后不久,赖雅中风致半瘫痪,张爱玲悉心照料至1967年赖雅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生活孤寂,爱情无新依,她却在文学中寻得安宁。直至1995年,她在洛杉矶的公寓内,静静地离开了人世,结束了孤独的一生。

张爱玲乃民国才女,一生漂泊于上海繁华、香港及美国等地,却始终笔耕不辍。她的一生见证了文化拥有无尽的力量,令人感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沉香屑·第一炉香》描绘了葛薇龙在爱与物欲间的徘徊,《金锁记》则展现了曹七巧被金钱腐蚀的心灵,两部作品均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多面。

曾以为她命运坎坷,今悟其乃历史长河中渺小却珍贵的存在。其留下的,唯有那些璀璨的作品与深邃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