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观点频道

赵志疆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鄂尔多斯市有关羊绒制品经营主体销售虚标羊绒含量服装的情况,事件引发关注。12月30日晚,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情况通报:针对涉嫌存在违法行为的相关企业已立案调查;已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辖区内羊绒、羊毛制品经营主体开展全面排查,依法严厉查处各类虚标含量和成分、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

继“羽绒服里没羽绒”之后,“羊绒衫里没羊绒”再次令人跌碎了眼镜。有商户直言不讳地表示,他们直播间售卖的那件所谓的“羊绒开衫”,实际上根本没有羊绒成分,完全是“挂羊头卖狗肉”。该商户进一步透露,由于消费者没有鉴别能力,更不会将服装去送检,所以商户就虚标羊绒含量,用羊毛产品冒充羊绒产品销售。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羽绒”和“飞丝”、“羊绒”和“羊毛”,很难辨别清楚。因此,不法商家也就有了巧舌如簧、上下其手的空间。假羽绒事件中,有商家表示,各种产品质量标识都是假的,“让他做啥标就做啥标”;假羊绒衫事件中,有商家表示,水洗标上的含绒量想写多少都可以,完全取决于羊绒衫的价格定位,想卖贵些就标高些。不法商家肆意妄为,带货主播信口开河,当制假售假成为分工明确的产业链、沆瀣一气的利益链,消费者权益如何能得以保障?

记者了解到,100%山羊绒的纱线成本相对固定,每克价格接近1元,算上生产过程中的损耗、人工以及机器等其他成本,要比网络直播间中的羊绒衫售价高出不少。实际上,所有人都明白“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道理,但这很难成为消费者的“避坑”指南:一方面,“物美价廉”的宣传语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如果不能严把质量关,即使消费者多掏了“一分钱”,是否真的能得到应有的“一分货”?显而易见的是,杜绝此类市场乱象,不仅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更需要监管部门硬起手腕。

2020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法查处产品质量违法、广告违法和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8项直播带货中常见的违法行为。

综观直播间里的各类骗局,无一例外是利用夸夸其谈的“话术”诱导消费者下单。各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粗暴践踏,也是对平台管理的无情嘲讽——如果平台能够积极履行主体责任,构筑起强大的防火墙,不法商家和无良主播何至于如此有恃无恐?

作为国内重要的羊绒集散地,鄂尔多斯拥有丰富的羊绒资源,羊绒产业是当地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无论是从维护地方品牌形象,还是从保障消费者权益的角度,都决不能允许不法商家以次充好。就此而言,专项整治行动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更应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以严格的监管、严厉的处罚,彻底铲除滋生假冒伪劣商品的土壤,擦亮地方产业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