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浦建成6家胸痛救治单元,胸痛救治全区模式启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青浦建成6家胸痛救治单元,胸痛救治全区模式启动

2024年7月11日,家住青浦区练塘镇的柏老伯出现晨起胸闷、胸痛症状,来到练塘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接诊医生陈晨当即询问病史,安排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提示下壁导联ST段抬高,初步考虑心肌梗死并第一时间将患者心电图上传至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胸痛中心刘海波主任团队,孙晓臣、范志恒医生火速回应,根据患者生命体征情况,立刻以负荷量双抗药物口服,联系“120”急救车,转诊至青浦区胸痛中心进一步救治。82岁高龄的柏老伯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最终转危为安。这一切得益于青浦区正在加快推进全区胸痛救治网络建设。日前,包括练塘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6家基层胸痛救治单元建成并完成验收,标志着青浦胸痛救治全区模式正式启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胸痛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然而,由于患者自身对疾病认识不足、社区医院胸痛诊疗能力相对不足等原因,部分患者错失了最佳救治时机。为进一步完善区域内的胸痛救治网络建设,2024年,青浦区卫健委提出了青浦区胸痛救治单元全覆盖的目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心内科主任刘海波团队对十二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两家二级医院进行了胸痛救治单元及基层版胸痛中心建设的培训及工作指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1月,练塘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工作,完善救治单元标识、指引,优化胸痛诊室、胸痛抢救室布局流程。配齐仪器设备和急救药品,胸痛观察室内配备了胸痛床位、AED设备、胸痛专用急救箱、床旁心电图机等设施设备,双联抗血小板常备药品。通过健康科普宣传,提高区域内居民对高危胸痛等疾病的认识,打通胸痛救治的“起始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推动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高效快速的转诊机制,让胸痛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练塘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徐梅芳告诉记者,中心在配齐硬件设施的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定胸痛患者诊疗流程,建立针对急性胸痛患者的心电图、双联抗血小板、抗凝等项目的先救治后收费机制。在门诊大厅、胸痛诊室内安装时钟,统一调整时间,确保各关键诊疗环节时间节点记录的准确性。“从去年年初启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以来,我们已经完成8例病例的成功救治,其中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87岁。患者首次医疗至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在院停留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了有效的救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练塘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邹云表示,近年来,在区卫健委的指导下,青浦稳步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中心基础设施得到改进和提升,陆续创建了上海市社区护理中心、上海市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以及胸痛救治单元,我们为辖区居民、急危重患者提供快速高效的救治,对于慢性患者,尤其是有康复需求的患者,提供在家门口的便捷的康复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2021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通过标准版的胸痛中心验证,几年来在刘海波主任的带领下,胸痛中心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关键指标的评比过去两年均位居上海市首位,心肌梗死的救治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上海市青浦区急救中心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120转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胸痛中心的患者共520例,均得到良好的救治及及时反馈。这一成果充分展示了区域协同快速救治体系的成效。

下一步,青浦将加快推进胸痛救治全区模式的建设,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标准版胸痛中心为核心,建立覆盖区内所有公立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区模式胸痛救治体系,依靠信息化、物联网设备,推进“心电一张网”,进一步提高区域胸痛防治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记者:魏阜龙(首席)

摄影:魏阜龙(首席)

视频:丁全青(名优)

编辑:沈千慧

责任编辑:李艳丽(首席)

终审:余民(首席)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