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思想者”熊培云出新作了。十年前,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重新发现社会》等作品中追问作为个人,我们为建立一个平等、公正与宽容的社会能做哪些努力。十年后,他的新作《人的消逝》依然紧密关照现实生活,只不过这一次聚焦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欣欣向荣之科技,更关注的是人类与科技的关系。

这是一次超前的“反思”,是一次对于“唯科技论”“唯理性论”的集中批评,但并不否定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它着重并集中探讨的是随之而来人类正在面对的两种危机:外在的危机和内在的危机,尤其是“人的主体性丧失以及人际关系的朽落与瓦解”这一内在危机的本质问题。

人变得更自由了,也变得更无依无靠了。……人正在毫无悬念地变成时间海滩上一块光滑的鹅卵石。……而在人对人是鹅卵石的时代,就剩下孤零零的坚硬与自求多福了。——《人的消逝・自序》

1月5日(周日)15:00—17:00新京报书评周刊联合浙江人民出版社中信书店·三里屯店,邀请这本书的作者熊培云,与高明勇朱学东陈白,共同分享他们的思考——在科技一往无前之时,“人何以为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的消逝》,熊培云 著, 2024年12月, 浙江人民出版社。

大家都知道原子弹,对于原子弹这一既强大又令人畏惧的武器,世人皆知其危险性。可是人人已经浸润其中多年的互联网呢?近年来如火如荼投入研发的人工智能呢?

先说互联网。我们今天的生活可以说已经和互联网高度相嵌,使用互联网就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但是,要知道互联网的发轫也就是近三十年的事情,人类虽然创造了互联网,但是互联网所固有的媒介特性也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比方说,过去我们需要面对面地谈事情,现在基本都可以在网上解决。过去我们面对的是人,现在我们直接打交道的是机器。再比如,以往我们向往某地的风景,会亲自用双脚去丈量,如今却更喜欢在短视频里面过把眼瘾。

再说说最近很火热的人工智能。顾名思义,这个技术追求把机器打造得越来越像人类,事实上现在有很多的功能已经完全超越了人类极限,人类都还不知道怎么去使用。当然,可以预料的是,它将在很多方面大大解放劳动力,但是与此同时,人类自身是否也会面临意义危机。正如马斯克所说:当机器在很多方面比人类做得更好,人类该如何找到生活的意义?

这些正是熊培云在新书《人的消逝》中用整整五百页的篇幅所要探讨的。但是大家不要被它的体量吓到,因为一篇篇很好读、很过瘾,堪称一场人文主义思辨盛宴。在当下,我们也的确需要这样一本书来帮助我们思考,人何以为人。

当人类不再互相需要,当人对人是鹅卵石

《人的消逝》新书分享会

对谈嘉宾

熊培云。1973 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传播学与文学。曾任《南风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香港大学、东京大学、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理想国译丛”创始主编委员之一。现执教于南开大学。

高明勇。政邦智库理事长,凤凰网政能亮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朱学东。美酒美食书评专栏作家,曾任南风窗总编辑、中国周刊总编辑。

陈白。深水研究主理人、FT中文网专栏作家、《法律与人工智能》编委会专家委员。

对谈主持

刘亚光。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

活动时间

2025年1月5日 (周日)

15:00-17:00

相关图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的消逝》
熊培云 著
2024年12月
浙江人民出版社

诸世纪以前,一个人在颠沛流离中经历一次改朝换代已是人生巨变,而我们经历的却是一部从斧柄到脑机接口的人类简史。本书中,熊培云以原子弹为思绪的起点,进而延展到互联网构建的新型文明,及至近年来欣欣向荣的人工智能,系统、广阔地分享了自己近年来的思考。试图在科技一往无前的当下,唤醒“人何以为人”的意识。

运营团队

联合主办 新京报书评周刊 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文编辑 张瑶

海报设计 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文校对 柳宝庆

新京报书评周刊

隶属于新京报的文化领域垂直媒体,自2003年创刊以来,新京报书评周刊深耕于文化出版动态,向读者提供有关文学、社科、思想、历史、艺术、电影、教育、新知等多个领域的出版动态与学界动态,提供诸如专题报道、解释性报道、创作者深度访谈等深度文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