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北京新地标终于实锤了,2025年就将亮相!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地下城”。

从地面船帆建筑到地下三层的轨道交通系统,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直接打破传统的城市交通格局。然而如此庞大的项目,耗费的人力财力自不必说,关键是建设难度远比想象中大,却招来一些质疑声:如今北京人口外迁越来越严重,那么大的交通站真的有必要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正的“地下城

城市副中心站算是打破了常规对于车站的认知,是全部藏在地下的超级枢纽。

站台、轨道和公交都被巧妙地隐藏在地下,真正将城市空间的利用发挥到了极致。

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副中心站的建设并不是为了短期的流量需求,而是为了应对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交通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在建设之初,如此庞大的项目就遭到了许多质疑,都说北京在向外疏散非首都功能,既然人都少了,还需要建造这么庞大的交通枢纽吗?

其实这座站的建设背后是为了对未来做准备。北京副中心的交通枢纽不仅是为了当下,更是为未来北京和未来的京津冀区域布局着眼。

副中心作为未来的“城市副心脏”,将肩负起承载非首都功能疏解、缓解北京市中心交通压力的重任。

这座地下枢纽的规模与其背后的规划战略,才是它的真正意义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枢纽采用了“站城融合”的创新理念,它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交通站,本身就融入了整个城市的规划中。

地面上的建筑虽然是车站的延伸,但也包括公寓楼、办公楼、商业中心等多种设施,这样的构想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也让未来的北京副中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活力城市”。

这可是地下128万平方米的空间,可以轻松容纳7条轨道交通线路、15条公交接驳线路和众多商业配套设施。

见微知著,我们也能从这座地上与地下互联互通的超级枢纽,看出国家对于未来发展的自信,这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功能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它背后正是实现北京城市功能的优化与疏解,以及为未来人口、城市发展与交通的无缝衔接做好的预留。

打破常规的技术突破

虽然我国有笑傲全球的基建能力,但想要建成如此庞大的地下城,技术的革新还是少不了的。

从站台到隧道,从防火抗震,每一项设计、每一项技术都经过了细致的计算。毕竟一个庞大的交通枢纽不仅仅要看它能容纳多少人,还要看它如何从技术上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种种非常规因素。

对于建筑来说宏伟可不能当饭吃,承载未来需求才是重中之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统的火车站和地铁站多采用分布式的地面车站模式,站台和轨道直接面向城市空间。而副中心站则巧妙地将所有轨道、车站设施集中在地下三层,最大化利用城市地面空间。

地下1层设有餐饮商业区;地下2层是火车、地铁、公交的换乘区域;而地下3层则是轨道和站台层,深达32米,容纳了8个站台和14条轨道线路。

所以副中心站的地下三层设计,才是整个设计的精髓所在。

如此高效率的换乘之后,将再也看不到拥挤的人潮,不管是从地铁平谷线换乘到城际铁路,再到公交车站,所有的换乘都将变得异常顺畅,几乎无需任何等待,这或许就是科技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下这么大,怎么施工才能保证如此复杂的设计顺利落地呢?

建造地下室可不是简单的挖个坑封顶,在地下如此深的地方建造枢纽,自然避免不了触碰地下水。

当水位较高时,地下建筑物肯定会受到浮力的影响,尤其是在土壤渗透性较高的地区更为明显。

当建筑物与地下水之间产生压力时,整个建筑物都可能“上浮”起来。为了应对地下水位高、土壤复杂等施工难题,建设团队采用了创新的技术方案。

在地基建设上使用了“土钉墙-地下连续墙”结构,有效地解决了地下水渗透问题,确保了枢纽的稳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基桩更是采用了混凝土桩与钢管柱的组合方式,确保了地面建筑的稳固性。

当然,这些技术的顺利实施仅靠设计图纸可远远不够,施工中依然会出现许多新问题。

就连防火屏蔽门都得进行全新的设计,过去我们习惯了地铁站内的屏蔽门,而对于如此庞大的大型枢纽,施工团队将防火屏蔽门引入到火车站台。

成功解决了传统屏蔽门在高温下的技术难题,能够在发生火灾时保持站台的安全,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开闭。

在智能化建设方面,副中心站引入了最新的BIM技术,通过虚拟建模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了模拟优化,不仅减少了施工中的浪费,也提高了效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项目方透露,运用BIM技术后,整个施工效率提高了30%,不仅加速了建设进程,也保障了每一项施工细节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现在整个项目的精装修样板区已完成,现代化的设计风格、舒适的候车区域,都为未来的乘客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体验。

为了迅速分流密集的客流,整个地下城设计了超过100个出入口,60个出入口直接与地面上的建筑物相连。虽然现在这些地面建筑尚在规划中,但地下的连接出入口已经预留。

未来,从自家坐电梯直达站厅层无缝衔接坐地铁,将成为副中心民众的新体验。

随着工程的推进,副中心站的规模与技术突破不断更新迭代,未来的交通枢纽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换乘站,而是一个高度智能化、与城市无缝对接的超级综合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后的远见与未来

当整个枢纽投入使用时,最为直观的影响就是交通便捷性和效率的提升。

京津冀区域的主要城市之间的通行时间将大大缩短。从枢纽出发仅需15分钟便可直达首都机场,35分钟直达大兴机场和河北唐山,1小时可到达雄安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连接便捷了,区域内的人员流动效率肯定就提高了,不管是商务旅游还是其他跨区域活动的便利自然会大大提升,自然也就促进了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随着高效的交通网络在京津冀之间形成,区域内的各类资源能够更加高效地流动,促进了产业的协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国家重点发展区域,雄安新区就可以依靠交通枢纽的连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一步推动新区的快速发展。

交通枢纽的完善还能让京津冀地区的物流和人流更加畅通,将会打造成整个北方地区区域经济融合的标杆。

而且枢纽的建成还为世界各大城市解决人地矛盾,提供了最优解决方案,前文提到的“站城融合”理念会将交通设施与周边城市空间有效结合,实现“缝合城市”的目标。

交通设施设置在地下,枢纽地面上的空间得以最大化利用,土地的使用面积多了,房屋紧缺的问题自然就会得到缓解,房价居高不下,好房千金难求的现象将永远成为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完全开通之后,预计在2025下半年开业的王府井WELLTOWN的规划面积达到19万平方米,绝对是北京奥特莱斯中的扛把子,这里将成为日后北京的购物天堂,大概有500个品牌将落户这里。

再加上超过50%的娱乐和儿童游乐设施占比,这里将成为日后北京最大的商圈。

结尾

所以在我看来,副中心站真的是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上,走到新高度的标志。

无论是庞大的地下空间还是前所未有的交通设计,这座交通枢纽都为我们展示了未来城市的模样。

或许,这就是未来几十年城市发展的蓝图所在,它也将成为连接人、城市和未来的重要纽带。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城市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