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的前夜,是清朝的最后盛世,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而约瑟夫二世作为一个头脑超前于时代,而身体困于过去的人,他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但我们至少能够学到,实现善良的意图更需要正确的手段。约瑟夫的最后一封信里写道:“后世之人会比现世之人更全面、更公正地看待我的行为和目标。”
一方面,他推行的不少改革在他生前就遭遇了阻力,他给自己的墓志铭题写了一句丧气话,“一切都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神圣罗马帝国也在不久之后因为拿破仑的威胁而解体。但另一方面,约瑟夫的新政奠定了现代政府的基础,避免了像自己的妹妹和妹夫一样被送上断头台,而且他早有预感,警告过妹妹“革命将是残酷的”。即便他的弟弟继位后,很多改革措施被取消。但也因为他打下的底子,被当成旧制度象征的神圣罗马帝国没有像法国那样发生革命。很多他的改革措施在1848年之后又重启,让哈布斯堡家族在他奠定的基础上,继续统治着欧洲最庞大的帝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最后,讲一个约瑟夫出行的小故事。这是1777年,他去法国见自己的妹妹。和以往一样,他选择了以法尔肯施泰因伯爵的名义微服出行,但消息还是走漏,搞得他一路上都在跟报纸和民众玩捉迷藏。即便到了凡尔赛宫,他也受不了比维也纳宫廷还麻烦的法国礼仪,所以每天晚上都会返回巴黎的旅馆,白天再来凡尔赛宫,于是他既能领会法国进步和奢侈的一面,也有机会见到赤贫的底层。这趟旅程的最后高潮,是他将要经过大思想家伏尔泰居住的地方,所有人都期待两个人的见面。据说伏尔泰当天把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甚至戴了一顶新假发,听仆人说皇帝就差一个路口就到了,结果等了一晚都没见人来,让他大跌眼镜。而据约瑟夫自己说,那天他到了一个驿站,有个人问他什么时候去见伏尔泰,他就问是不是伏尔泰派你来的,那个人回答说是,约瑟夫就说,这是头一回有人要求我说明我要去什么地方。于是他就故意驾车穿过伏尔泰在的镇上,直接去了下一个地方。
约瑟夫并不喜欢别人告诉自己要做什么,即便对方是自己非常崇拜的伏尔泰。他的一切计划都出于自己的理性,他深切地相信自己的决定应该符合逻辑,而不受他人影响。这种自信,既成就了他,也毁灭了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