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让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于是红军不得不踏上长征之路,开始战略转移,以寻找新的作战机会。
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战斗至关重要。战士们奋勇向前,迅速抢占并夺下了泸定桥,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果红军无法攻占泸定桥,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在这里遭遇和石达开一样的失败命运,历史可能会再次重演这一悲剧。
在生死关头,我军英勇无畏,迅速抢占泸定桥,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化险为夷。
这里有个疑问,敌人为什么不直接炸掉泸定桥,这样岂不是更省事,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必须明白,没有桥梁的话,我军想要成功渡过汹涌的大渡河,那简直是难如登天!
但是,他们一开始都各有各的小九九,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各怀目的。
后来打算炸桥,结果又没能成功!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这次行动再次以失败告终。
以前大渡河上没有桥,直到康熙皇帝即位,他亲自下旨建造了泸定桥,这才有了横跨大渡河的桥梁。
在大渡河上架桥,意义重大,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正因如此,康熙皇帝才会亲自关注建桥工作,以确保这一战略要地的稳固连接。
皇帝下令后,该地汇聚了顶级资源,但地形实在险峻。以当时技术,就连在河心建桥墩都无法实现,真是无可奈何。
于是,工匠们想出妙计,决定用铁锁把两岸紧紧相连,接着在稳固的铁索上架起木板,以便通行。
于是,十三条铁链被串联起来,建成了这座桥,并命名为“泸定桥”。从桥名就能体会到康熙皇帝的深意。
太平天国晚期,石达开因洪秀全的猜疑而愤然离队,四处漂泊后决定去四川自立为王。途中,他经过了安顺场,那时这个地方还被称为紫打地。
石达开尝试与土司结盟,送礼求放行,但土司转而投靠清政府,堵住了他的去路。加上大渡河因融雪暴涨,石达开无法渡河,最终兵败被杀。
1935年,距离72年前,红军在长征途中抵达此地,面临了与昔日石达开极为相似的艰难处境。
红军长征时,蒋介石的部队始终紧跟其后,像影子一样追着不放,企图阻挠红军前进。
中央军主要有两大目标:一是要消灭红军,二是想沿途寻找机会,将各地的地方军阀收编到自己的麾下。
因此,蒋介石首先摆平了龙云,接着派遣多个顾问团前往各军阀处,表面上协助围剿红军,实则意在逐步接管他们的指挥权。
红军没进四川前,蒋介石根本管不了四川,他对四川没有实际的掌控权。
一二八事变时,国民政府误以为日本将全面侵华,紧急演练迁都,先跑到洛阳,后又计划迁往西安。
最终,日本因内部黄道派与统治派争斗激烈,加上协调主义者的残余影响,各方意见难以统一,因此未能发起全面战争。
国民政府逃到南京后,觉得西安太破旧,不如重庆。但重庆有个难题,就是四川军阀还没被摆平。因此,蒋介石打算在追击红军时,顺便收服四川的军阀。
他觉得,不论是红军还是中央军,都只是他人生路上的匆匆过客,唯有那座桥才是长久不变的,象征着他的根本利益所在。
红军和中央军离开后,他深知生活还得继续,便明确告诉蒋介石,炸桥这事他不干,因为他不想影响自己的日后生活。
但红军究竟是如何成功的呢?原因就在于他们出色的战术布局。
红军并非只从一侧攻桥,而是两路同时发起进攻。大渡河虽险,但仍可小船渡河,但仅限小股部队,大部队和重装备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过河。
红军决定,红一师部分兵力从东岸北上,红二师部分兵力从西岸北上,两面同时攻打泸定桥。同时,红军主力假装大规模渡河,以此作为掩护,迷惑敌人。
两支小部队历经重重困难,终于成功渡河。随后,他们迅速向守桥的国军发起了猛烈攻击,速度之快令人措手不及。
战斗一打响,对岸的主力部队立刻发起猛烈进攻,他们迅速行动,用木板和树木搭建起桥面,整个过程干净利落。
所以,泸定桥的争夺并不惨烈,红军很快就占领了这座桥,为之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