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中国史

隋唐五代篇

上下五千年,皇皇三千页。以山形水势,解历代兴亡。今天,回到地图上的隋唐五代。

01#

隋朝大运河

意义

中国历代的漕运要道,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水上枢纽。

开掘者

吴王夫差、隋炀帝杨广等。

背景

历经三国鼎立、衣冠南渡,中国的南方已得到极大开发,成为全国重要的物资产地,控制南方、沟通南北的需求越来越明显。

地图上的历史

中国是农耕文明,治河道、修水利,早在传说时代就已然开始。在春秋战国时代,水利技术因各方诸侯争霸而越发成熟。一条条运河、水渠,奠定了一方诸侯的霸业,甚至成了国家命运的转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一条真正将中国南北贯穿、糅合一体的大运河,却非富庶统一、君主魄力极强的时代不能完成。从这一点看,隋文帝的丰富积累、隋炀帝的“好大喜功”均功不可没。

大运河的北端是涿郡(今北京),南端是杭州,所以后世又称其京杭大运河。但在隋朝时,京杭大运河这个称呼并不恰当,运河的核心不是北京,而是东都洛阳,以洛阳东的一个转折点为界,或许说成两条运河更为恰当。北面的永济渠是一条,南面的通济渠和邗沟大体算作另一条。

隋炀帝修运河,可能并非出于“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的儿女情怀,更可能是为了“清歌凯捷九都水,归宴雒阳宫”的千古奇功。事实上,修建运河的经济意义和军事意义并重:一方面,隋朝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南方经过开发极为富庶,不可不严加联络、管控,北中国的核心长安、洛阳却因人口增长,越发暴露出位置偏僻、物资供应困难的弊端;另一方面,隋朝统治者要为迅速调动兵马控制南方地区,以及北征高丽运送物资做好准备。

所以,地图上深蓝色的大运河在洛阳以东转向,一段直向南方,一段转向北京。

大运河修通以后,对中国此后千年的政治格局有深刻影响,运河沿线的一串城镇赖此繁荣。北宋的汴京、元朝的大都都是因为运河而成为国都。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地图上还有一段浅蓝色的运河,也就是今天的京杭大运河。运河河道的调改其实昭示了中国政治中心从传统的关中、洛阳迁移向东的过程,这是中国的整体形势变化和各地发展导致的。

02#

玄奘西行

性质

中国佛教发展的里程碑事件,留下了大量珍贵文献资料。

节点事件

西出长安、那烂陀寺受学、游学五天竺、曲女城无遮大会、回唐译经。

背景

自汉末以来,随着众多经义传入,中国的佛教已极为兴盛,而佛学理论却出现了众说纷纭、难得定论的尴尬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图上的历史

玄奘,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唐僧”。他姓陈,名祎,十三岁就出家为僧。隋末天下大乱,玄奘静守青灯古佛,遍访名师。出访印度时,玄奘二十八九岁,他自长安出发,西出玉门关,由北疆诸国抵达碎叶城,然后在高耸的天山山脉下艰难行进,最终抵达天竺,在佛教圣地那烂陀寺受学。

当时,印度并没有统一政权,而是邦国遍布。在复杂的国间形势下,玄奘克服万般困难,环行印度次大陆一周,一路游学辩论,最终成为名震五天竺的高僧。游学结束后,玄奘来到曲女城,在戒日王的支持下举行了佛教盛会“无遮大会”。再回到那烂陀寺时,玄奘已是一位精通佛教各种典籍(三藏)的大学者了,故而被称为“三藏法师”,这时他才动身返回长安。

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历经一百三十八国,翻译出经、论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共七十五部,他携带回的佛教经律则更多。

玄奘还将自己的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涉及中国西北、孟加拉国国、巴基斯坦、中亚等地的丰富地理知识,是研究古代地理的珍贵资料。《大唐西域记》及由此衍生出的玄奘故事、元杂剧则成了中国名著《西游记》的原始素材。

虽然早在汉武帝时代,汉民族就通过张骞出使得知中国西南方有一个骑乘大象、佛教繁盛的神秘国度。但在那样一个出行最多凭借车马的时代,玄奘出于宗教信仰和求知的渴望,甘于孤身穿越生命禁区,前往天竺,实在是莫大的勇敢之举。

03#

五代疆域变迁

背景

唐末丧乱,朝廷党争、宦官专权不止,地方藩镇趁机壮大,取中央政府而代之。

包含朝代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实质

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转变的过渡阶段,隋唐以后中国逐步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时期。

地图上的历史

五代十国期间,中国从未出现过大统一局面,哪怕仅就北方而言:先有梁、晋(后唐)两个政权的对立,后有后周、北汉两国的争战,哪怕在较为强大的后唐期间,也有内部的分裂及契丹的南下。

至于南北的长期隔绝,就更不必提了。

这个时期,所谓的五代,其实就是以开封或洛阳为政治中心的五个王朝,它们也只是基本控制了中国的北方,暂时凌驾于其他藩镇之上而已。

由地方节度使发展起来的五代十国政权,生来就要面对各国相互兼并,以及内部的篡夺行为,为此五代国主们不得不建立强大的中央禁军,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禁军除驻京师外,还长期屯戍国内的军事要地以监视藩镇,将藩镇军的强壮之士逐步吸收到禁军之中。

然而,如此一来,源自禁军的叛乱就成了五代权力交替的常见内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梁有都城两座,建都开封府,以其为东都,以河南府(洛阳)为西都。其间,曾有迁都行为数次。

后梁辖七十八州,占有今黄河以南,淮河、汉水以北及陕西关中等地区。吴越、闽、南汉、楚、荆南诸国名义上都臣属后梁。

在后梁强盛时期,在黄河以北也有广阔的土地,但随着北方晋国崛起,后梁的土地被逐步蚕食,两国逐渐以黄河为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唐的前身是晋国,于同光元年(923)灭梁。

后唐建都洛阳,辖地一百二十六州,建国时所辖区域相当于今天的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全部,加上陕西、宁夏、湖北、安徽、江苏等省份的部分地区。凤翔的李茂贞和吴越、闽、楚、荆南等割据势力,都向后唐称臣。

同光三年(925)后唐出兵灭亡前蜀,其领土一度扩展到长江上游。但我们的地图还是将这里标为后蜀,这是因为后唐灭蜀不久就发生内乱,蜀地则割据自立了。后唐实际上没有对蜀地建立起长期的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晋由后唐明宗女婿、后唐禁军统领、沙陀族人石敬瑭篡位所建,其疆域基本继承后唐。

由于篡取政权时,石敬瑭投靠契丹,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称帝,所以后晋的疆域小于后唐甚多,由一百二十六州缩减到一百一十一州。

灭亡后唐以后,后晋迁都汴州,升汴州为开封府,称之为东京,同时以洛阳为西京。

后晋统治时期国内叛乱频繁,自然灾害严重。在此期间契丹迅速壮大,建立了辽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汉由沙陀族人、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所建,是趁后晋灭亡、契丹北还之际建立的一个王朝,后汉的根基还是后晋的统治区域。但比起后晋,后汉的领土又有缩小,只剩下一百零八州。

后汉继承了后晋的都城设置,仍然是以汴州为国都。

后汉建立以后,魏州、河中(治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长安(今陕西西安)、凤翔(今属陕西)等地均曾发生叛乱,国家几无一日安宁,短短四年就灭亡了,是五代最短的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周是五代的最后一个王朝,由郭威黄袍加身而建。

后周建立以后,仍以开封为首都,以后汉的疆域为基础。

由于建国时后汉的残余势力有一部分长期在山西盘踞,形成北汉国,因此建国之初的后周领土是要小于后汉的。

但是,因为后周几代继任者励精图治,革除了很多五代的弊政,后周很快稳固强大。在后周世宗期间,后周开疆扩土,几乎战无不胜,先后夺取后蜀的秦(甘肃安西北)、凤(治所在今陕西凤县东北)等地,以及南唐的淮南十四州。反而在疆域上反超了后汉、后晋,拥有一百一十九州岛的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图上的中国史》(上下册)

百万畅销书作家、

“透过地理看历史”系列作者李不白

首部青少大历史

以山形水势,

解历代兴亡。

青少年一读就懂的宝藏中国史!

地图上的中国史系列回顾: